微污染水源生物預處理氨氮去除影響因素探討
氮是微污染水處理中的主要去除對象,它在原水中以有機氮、氨、亞硝酸鹽和硝酸鹽的形式存在,對飲用水的安全構成一定的威脅。供水中殘余的氨會使配水管網中的硝化菌生長,而硝化菌和氨放出的有機物會造成嗅味問題;出廠水中的氨不僅要消耗大量的氯,而且由氯生成的消毒副產物可能對人體有三致作用;亞硝酸鹽在水及食物中與二級胺、酰胺或類似氮氧化物發生反應,形成直接致癌的亞硝基化合物。根據我國2000年建設部I類水司水質標準,飲用水中氨氮和亞硝酸鹽氮的允許濃度分別為0.5mg/L和0.1 mg/L。歐共體水質標準中,氨氮的指導值為0.05 mg/L最大允許值是0.5mg/L。
去除水中氮的方法很多,其中生物法是比較經濟有效的方法。在淮河(蚌埠段)飲用水源水生物接觸氧化預處理生產性試驗中,生物濾池對原水中氨氮去除率曝氣時達70%-90%,不曝氣或曝氣不正常時在50%-70%之間;在巢湖原水生物接觸氧化預處理試驗中,對氨氮、亞硝酸鹽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別為70%和70.4%,最高去除率分別為95%和99%:在邯鄲滏陽河水生物處理中試研究中,氨氮的去除率平均變化范圍為75%-99%,平均去除率為92.46%。其它的相關報道也表明,生物氧化的氨氮去除率幾乎都在80%以上。本文是在上海某水廠的生產性試驗的基礎上,利用生產運行中的一些客觀因素,探討微污染水源水生物預處理中氨氮去除率的影響因素。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
如果需要了解更加詳細的內容,請點擊下載 微污染水源生物預處理氨氮去除影響因素探討.rar
下載該附件請登錄,如果還不是本網會員,請先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