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項目公司常見融資貸款問題淺析
【谷騰環保網訊】截至2021年9月,全國PPP項目累計入庫項目10115個、投資額15.9萬億元;累計簽約落地項目7528個、投資額12.4萬億元,簽約落地率為78.2%;累計開工建設項目4628個、投資額7.2萬億元,開工率45.2%。由上述數據可知,2014年以來,PPP項目開工率尚不足50%,PPP項目開工率不高的原因較多,筆者認為融資不到位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一、項目公司常見融資貸款問題
PPP項目有多種融資途徑,如政府引導基金類股權融資、金融機構貸款的債權融資等,債權融資是大部分PPP項目采用的融資方式,銀行貸款是最重要的債權融資方式,影響項目公司銀行貸款的因素有很多,筆者結合項目實操經驗和部分案例,對常見的項目公司融資貸款問題進行匯總分析。
(一)社會資本綜合實力問題
PPP模式下的項目公司往往是新設法人,成立時間短、沒有資信評級,項目公司融資貸款實質上更依賴于其背后的社會資本方的資金實力、資信等級、資產負債率及銀行授信等因素。因此,PPP項目中央企、國企在授信審批及銀行貸款等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授信審批更快、融資利率更低;若社會資本方是民營企業,在金融機構內部信用評級中可能達不到融資標準,或綜合實力難以滿足金融機構要求,即使社會資本為項目公司提供擔保,但銀行出于風控考慮,仍然可能審慎發放貸款、甚至拒絕放貸。如某上市環保企業中標城市污水PPP項目,前期各項工作順利推進,但在融資過程中,融資進度緩慢、融資審批困難,導致項目建設資金始終無法落實、資金鏈斷裂、工期延誤嚴重,最終該社會資本方不得不提前退出,將股權轉讓給其他公司。
(二)項目資本金問題
一般銀行項目貸款要求的資本金比例為不低于項目總投資的30%,少數情況如銀行戰略客戶或在銀行內部信用等級較高的客戶,以及符合國家資本金政策規定的基礎設施項目,可以做到資本金比例為25%或20%。但PPP項目總投資額較大,出于資金成本考慮,一般PPP項目約定資本金比例為20%,這與銀行要求的資本金比例之間有一定差距。
PPP項目往往投資規模較大、合作期限長,社會資本方更希望通過股東借款、明股實債、結構化融資等方式籌措資本金。根據國家政策要求,投資項目的資本金必須是權益性資金,不能是債務性資金,因此受限于財辦金〔2017〕92號、國發〔2019〕26號及財金〔2018〕23號等文件的要求,PPP項目的資本金約束較大,資金成本較高、難以足額及時到位,從而導致項目融資遲緩或融資金額不足。
(三)融資擔保問題
國資發財管〔2017〕192號文指出“項目債務融資需要增信的,原則上應由項目自身權益、資產或股權投資擔保,確需股東擔保的應由各方股東按照出資比例共同擔保”。PPP項目一般采取預期收益質押,該質押擔保在金融機構風控措施中擔保能力較弱,而項目公司往往不享有資產所有權,或者名下資產規模較小且固定資產處于在建階段,根據國家規定,在建工程無法抵押。在此情況下,銀行要求社會資本方給予實質增信或擔保,但政府方往往持有少量項目公司股權,部分社會資本方可能不愿意或難以為非全資子公司提供全額擔保,或社會資本方出于隔離風險等原因不愿意提供擔保,不能滿足銀行放貸要求,導致項目融資受阻。另外,部分PPP項目的社會資本方可能涉嫌掛靠,銀行貸款要求可能更嚴,例如要求社會資本方的主要股東及其配偶提供擔保。上述擔保情況若不能實現,則直接影響貸款審批。
(四)股東表決權問題
在項目公司決策機制方面,政府出于自身利益以及便于監管等考慮,希望可以實際參與項目公司融資等重大事項決策,但政府持有的少量股權往往達不到對項目公司施加影響的標準。如某項目公司表示地方政府提出修改公司章程中規定的股東會決議表決通過的持股比例,使政府持股能夠影響股東會決議表決結果,但銀行不認可該事項,銀行認為修改章程中的此項條款模糊了融資主體的控制權,可能導致項目公司產生經營風險。
(五)項目規范程度
PPP模式操作程序越來越規范、政策環境越來越成熟,PPP項目存在其特有的合規要件,且一般項目周期較長,因此銀行進行盡職調查時往往比較關注項目各環節的合規性風險,如借款主體的資質是否符合政策要求、行政審批批復是否完備,財政支出是否納入政府中長期規劃、是否通過人大審議,合同協議等文件是否符合法律法規要求、項目操作流程是否規范、風險分擔機制是否合理(如是否存在固定回報、明股實債、承諾回購問題等),是否構成政府隱性債務等,且合規性文件必須內容完整、前后一致、符合時效。合規風險是金融機構風險防范的基本底線,部分PPP項目可能因為上述程序或手續不到位,或文件不規范導致放貸審批受限或無法貸款,例如某交通PPP項目占用較多耕地,因占補平衡難以實現、土地報批指標受限,無法辦理完整的土地手續,銀行方面提出項目規范性存在瑕疵,無法貸款。
(六)回報機制類型
PPP項目回報機制有使用者付費、可行性缺口補助以及政府付費。對于政府付費項目,金融機構重點關注地方政府的履約能力,包括當地的經濟和人口,財政收入情況、債務存量情況等。對于使用者付費項目,金融機構更看重項目發展前景、社會資本的技術水平和運營能力、未來現金流情況,項目現金流的持久穩定是銀行貸款審查的重要指標。對于可行性缺口補助項目,金融機構不僅考慮項目的運營屬性還會考察政府付費保障、履約能力和財政收支狀況。不論回報機制如何,銀行發放貸款的前提是項目現金流充足,可以覆蓋項目貸款本息且回報穩定可靠。因此當銀行出于風控判斷,PPP項目回報無法覆蓋貸款本息或認為項目回報存在不可持續的風險時,融資成功率往往較低。
(七)政府財力和信譽
政府在投資決策、社會資本選擇、付費考核、法律政策等方面占據主導權,因此,社會資本方及金融機構參與PPP項目時,除項目性質類型和商務條件外,還看重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水平、債務及信譽情況,政府的財力、信用評價及履約能力對于PPP項目融資有較大影響,財力較好、履約能力強的地方,PPP項目的授信審批往往更容易。國內少數地方政府債務水平過高,平臺債務出現展期情況,往往資產負債率容易突破資本市場風控防線,對項目公司的融資產生間接不利影響。
二、建議
PPP項目的項目公司雖然在融資環節存在一些客觀問題,但由于政策環境成熟、操作程序規范、入庫管理透明,同等情況下,PPP模式更易得到社會資本和金融機構的青睞。為實現PPP項目融資高質量發展,筆者認為仍然需要政府方、社會資本方及金融機構共同努力,具體包括:
一是從政府角度,地方政府應合理選擇項目類型,重視前期工作服務質量,在項目的規模和必要性、合作邊界條件以及項目可融資性等方面加強論證審核,提高項目推介質量;中央層面宜加快PPP頂層立法、加快價格和收費機制改革,釋放明確的市場預期。
二是從社會資本角度,社會資本應擯除“重建設、輕運營”的想法,遵循創新驅動,形成自己的核心運營能力,落實PPP項目全生命周期的投資、建設、運營主體責任,發揮市場競爭優勢和資源整合優勢,挖掘項目潛在收益,提高運營標準和運營效率,通過“做實運營—做大收益—做強運營—形成規模”的方式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可融資能力,降低財政付費依賴;同時,靈活運用各類融資手段,拓展融資途徑,發揮Reits、ABS等籌資方式的作用,對接保險資金,多渠道融資。
三是從金融機構角度,金融機構應從可研立項、識別論證等前期階段就參與到PPP項目中,客觀準確地識別、評判項目的邊界條件和融資風險,對項目實施精細化服務、精準放款;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可以借鑒國外較成熟的風控體系,創新探索建立適合PPP項目的評價標準體系。
三、結語
當前PPP已經成為我國地方政府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建設的主要投融資方式,是繼土地財政、政府直投、政府融資平臺、政府購買服務之后的一種重要經濟政策。PPP作為一種重要投融資方式,項目能否順利實現融資是參與各方關注焦點,也是項目落地的關鍵影響因素,更是其作為經濟政策發揮基礎設施補短板效應的重要表現。PPP項目融資問題,不僅需要金融機構適應這項經濟政策、改變以往對政府背書的依賴,更需要政府和社會資本將PPP項目做好做規范,做實項目運營、強化項目自身現金流和造血能力,只有通過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助力項目融資,實現PPP長遠高質量發展。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