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管溝槽的砂回填新方法
1 概況
城北污水處理廠首期工程的1.5 km管徑為DN800、DN1 000的污水管,要在兩條主干道中間開挖排管,平均挖深4.5 m。根據甲方要求一次性恢復路面,溝槽回填從下而上采用180°砂石作為基礎,基礎面至管頂以上50cm為原土回填,管頂50cm以上為一層20 cm二灰結石作為封層處理,二灰結石至路面結構層為原土回填,詳見圖1。
但在回填至管頂時,持續下雨一個多月,據氣象分析陰雨還會繼續,盡管采取了及時的排水措施,但不盡人意,如按照原來回填方法且在理想天氣情況下,每回填一層需3 d,九層需27 d,因竣工日期已定,時間不允許。另外,污水管需做閉水試驗,故檢查井一定得筑起2 m以上,檢查井間距約為50 m。
針對以上種種情況,甲方、監理、乙方多次進行專題討論,權衡利弊,同砂石回填等其他方案進行比較,一致認為在時間緊迫情況下,不受氣候影響,能確保施工質量,唯砂回填是當前最佳的施工方法。
2 砂回填新方法
2.1 材料要求
應采用潔凈、堅硬、顆粒級配良好的粗砂或中砂,其細度模數宜在2.5~3.7之間,最小不應<2.3,含泥量<3%。
2.2 施工要點
用插入式振動器,插入間距可根據機械振幅大小決定,不應插至下臥粘性土層,注意掌握“快進慢出”的原則,每層鋪筑厚度視振動器插入深度而定,在此為30 cm,現場檢查井上作好標記控制厚度,施工時最佳含水量為飽和。
2.3 質量控制
2.3.1 檢測方法
由于在現有《市政下水道質量評定標準》CJJS—90中尚無具體規定,故參照文獻采用貫入測定法進行測定。所謂貫入度測定法(在此為鋼筋貫入測定法)是用直徑為20 mm,長1.25 m的平頭光圓鋼筋,距離表層70 cm自由下落,插入的深度稱為實測貫入度。實測貫入度不大于通過試驗所確定的該砂控制干土質量密度的標準貫入度為合格。首先由檢測中心通過試驗確定該砂滿足其干重度≮16 kN/m3的標準貫入度(見表1),以后檢測可用鋼筋貫入測定法代替干重度法控制回填質量,其實測貫入度不得大于標準貫入度。
|
胸腔部分 ≥16 kN/m3 兩井 每層一組三點
管頂以上50cm ≥16 kN/m3 兩井 每層一組三點
在現場經檢測中心通過標準貫入試驗(詳見《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 J7—89附錄六)得到標準貫入度為5cm,實測部分貫入度見表2,均符合設計要求。
|
2.3.2 常見質量缺陷控制
密實度達不到要求是回填的通病。
原因分析:材料不符合要求,級配不均,含泥量大,虛鋪厚度過大,有漏振現象。
主要危害:強度和承載能力降低,會產生地面下沉、凹陷或裂縫。
補救措施:嚴格控制材料質量,嚴格執行操作規范。
2.3.3 注意事項
a.必須對原有溝槽回填土進行處理。
b.注意對邊坡松土及塌方土的挖除。
c.檢查井、自來水管、液化氣管周圍要特別小心。
d.特別是一些塌方處、凹陷部位要振得密實。
e.因施工時最佳含水量為飽和,故做好操作人員的防漏電工作,注意施工安全。
2.3.4 質量反饋
由于統一思想認識,準備工作充分,施工方案詳細,材料及時到位,人員配備合理,利用10個工作日就完成了全線回填任務,節省時間2/3。在隨后進行的二灰結石和混凝土路面的彎沉值和密實度等均符合設計要求,且從開放交通角度和跟蹤觀測下沉記錄看,情況良好。
3 結論
①省時、省力、省費用。采用砂回填大大加快了施工進度,比原來的回填快了2/3,人力也節省了1/3,不用壓路機、電動夯實,僅用振動棒就實現了密實度要求,節省了大量費用。
②解決了市級地下管道施工中檢查井周圍下沉的老大難問題,有效地解決了煤氣管、自來水管周圍的加固措施及密實度要求。同時,對于塌方處、凹陷部也達到了密實回填,且操作簡便,這是其他回填方法無法替代的。
③不受氣侯影響。該法施工要求含水量飽和,故即使下雨也不影響其施工。
④利用鋼筋貫入法,檢測手段又快又準,與其他檢測手段相比,提高效率2倍以上。
⑤在城市主干道上碰到臨時開挖,回填可采用此法,避免多次修復路面,提高了行車安全。
⑥如果地質情況較差(特別是流砂),則底板要用鋼筋混凝土,先回填土,再采用此法,可避免砂沖失后管子下沉而脫節的現象發生。
⑦若污水管采用夾砂玻璃鋼管,為防止浮管應先采用砂石分層夯實至管頂30 cm以上方可采用此法回填。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