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流折板絮凝工藝的設計與運行
摘要:豎流折板絮凝工藝是國內80年代初開始廣泛應用的新型高效絮凝工藝,其基本原理是:運用折板縮放或轉彎造成的邊界層分離現象所產生的附壁紊流耗能方式,利用擾流機構形成的水力噴射、微渦旋紊動、角隅渦流綜合效應和豎向流形成的絮粒網捕作用,在絮凝池內沿程保持橫向均勻、縱向分散地輸入微量而足夠的能量,有效提高輸入能量的利用率、絮凝效率和混凝沉淀設備的容積利用率,增加液流相對運動,以縮短絮凝時間,提高絮凝體沉降性能。1988年,南京市自來水公司上元門水廠2#沉淀池原平流隔板絮凝工藝改造為豎流折板絮凝--斜管沉淀工藝,設計規模6×104m3/d,為當時國內單池設計規模最大的豎流折板絮凝池,運行效果良好。
關鍵詞:豎流折板 絮凝工藝 絮凝時間
由于豎流折板絮凝工藝在國內應用僅20年,設計與運行中有諸多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筆者就其若干主要問題進行探討。
1 單池設計流量與折板間距
由于折板絮凝工藝屬邊壁附壁紊流耗能方式,折板壁板的邊界效應對絮凝效果影響很大。當折板間距增大至一定距離時(筆者認為此距離約為0.8 m),壁板邊界效應將大為減弱甚至到可忽略程度,影響了絮凝效果,故折板間距不宜過大,因而折板絮凝池單池設計流量也不可過大,反之,間距過小會造成清洗絮凝池不便,故大型絮凝池的設計應合理確定單池流量和布置流程。上元門水廠2#沉淀池采取大型水廠小型化措施,將池內流量在絮凝池前兩段分為3個單元,后4段分為6個單元,增強了水流中附壁絮流作用。為提高折板絮凝池對運行流量變化的適應性,3個單元各設一根DN 500 mm進水管和閘閥以便調節水量。
2 絮凝時間
絮凝時間是絮凝池最重要的設計參數之一。最早建成的六合縣水廠折板絮凝池絮凝時間為6min,鎮江市金山水廠和湖北漢陽縣水廠折板絮凝池絮凝時間分別為10min和7.7min,上元門水廠2#絮凝池絮凝時間10.6min。現行設計規范和設計手冊規定為6~15min。為確保工藝效果,提高折板絮凝池的適應能力并留有余地,折板絮凝工藝絮凝時間不宜少于10min。有些地方折板絮凝池因絮凝時間過短,出現絮凝效果欠佳或適應性差、藥耗過大現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
如果需要了解更加詳細的內容,請點擊下載 豎流折板絮凝工藝的設計與運行.doc
下載該附件請登錄,如果還不是本網會員,請先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