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底泥污染物對上覆水水質的影響
煤礦在開采過程中,產生酸性礦排水(AMD)。AMD具有低pH值和較高的礦化度特征,其有很強的溶解性和侵蝕性。一些有害物質還會在河流底泥中沉積,河流底泥中各種污染物長時間釋放同樣又會影響水體的水質。目前對煤礦酸性廢水影響河流水質方面進行了較多的研究,對關閉煤礦區河流底泥中各種污染物釋放對水體質量的影響研究還很少。本文對麥坪鄉關閉8年的煤礦區的河流進行調查。對河流底泥污染物釋放過程中水體的pH、電導率、SO42-、Fe、Mn等變化規律進行研究,為關閉煤礦區污染河流的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樣品的采集
實驗用的河流沉積物是2008年3月采集于麥坪鄉關閉的煤礦區。試驗用的河流底泥為表層0-10cm的殼狀物,用干凈無污染的采樣鏟從表層輕輕采集,放入密封袋中保存。底泥帶回到實驗室后,自然風干,然后用研缽碾碎過2mm的土壤篩,之后密封保存待用。
1.2實驗方法
實驗所采用的方法是靜置和擾動模擬釋放實驗,實驗的具體操作為每天定時把裝有底泥和水的三角瓶放在振蕩器上振蕩5min,振蕩強度相同。實驗進行時分別取20g的樣品和200ml的蒸餾水,使底泥與水樣按1:10的體積進行,在第1d、3d、7d、16d、26d、39d、54d和74d時對底泥的溶液進行過濾,過濾得到水樣,分別對水樣的pH、電導率、SO42-、Fe、Mn進行分析。pH采用玻璃電極法測定,電導率采用電導率儀法測定,SO42-采用絡酸鋇比色法測定、Fe采用鄰菲啰啉分光光度法測定,Mn采用高碘酸鉀氧化光度法測定。
2實驗結果與分析
2.1污染物的釋放量
注:電導率單位為us/cm,其它均為mg/L.
2.2煤礦水污染河流底泥污染物釋放對上覆水水質的影響與評價
靜置條件下上覆水的pH值一直稍高于或接近于擾動條件;其變化規律是:pH隨著釋放時間的增長而逐漸降低,在第54d后基本達到穩定;這是因為隨著時間的增長,底泥逐漸被稀釋,釋放物質增多。擾動條件下和靜置條件下SO42-的濃度不斷遞增,在50d后,靜置條件下釋放的SO42-濃度就要遠遠高于擾動。 河流底泥在靜置和擾動的釋放過程中,Fe、Mn隨著釋放時間的增長其物質濃度都在不斷增加,其中擾動條件下上和靜置條件下覆水中Fe的最高含量分別為2.25mg/L、4.1mg/L,最低含量分別為0.3mg/L、1.1mg/L。靜置條件下和擾動條件下覆水中Mn的最高含量分別為10mg/L、5.6mg/L,最低含量分別為3.2mg/L、1.4mg/L,靜置條件下Mn濃度變化較大;說明超過一定的時間階段,靜水中Fe、Mn釋放的影響都要大于動水;而且時間越長Fe、Mn就越容易難釋放出來。另外,擾動下河流底泥上覆水電導率低于靜置條件下的電導率。
3結論
靜置和擾動條件下煤礦水污染河流底泥不同污染物的釋放出現明顯的差異,污染物pH都隨釋放時間的增加呈下降趨勢,靜置和擾動條件下上覆水的電導率值、SO42-、Fe、Mn的濃度隨釋放時間的增加都呈上升趨勢。
以GB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為評價標準(Ⅰ-Ⅴ類水體pH值為6-9,Ⅱ-Ⅲ類水體SO42-標準限值為250mg/L,Fe為0.3mg/L,Mn為0.1mg/L)。擾動條件下河流底泥上覆水的pH范圍超出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的范圍。動水時河流底泥上覆水中SO42-的濃度最大值超過標準值將132.5mg/L;動水時河流底泥上覆水中Fe的濃度最大值超過標準值13倍多;動水時河流底泥上覆水中Mn的濃度最大值超過標準值100倍。可見,煤礦廢水排入的河流底泥pH、SO42-、Fe、Mn的釋放對上覆水水質產生明顯的影響。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