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不斷 水華再生 長江水危機告急
在三峽庫區,原本就存在的長江干支流的水污染,隨著三峽成庫愈演愈烈,成為對三峽工程的又一大考驗。
長江主要支流水華可能再次泛濫
3月下旬,記者從宜昌乘船逆江而上。隨著氣溫的升高,長江主要支流的河汊爆發“水華”的可能性正在加大,庫區城市正在為此而忙碌。
“水華”泛濫
三峽成庫以來,庫區次級河流受干流水位頂托的影響,回水段水流緩慢,每秒流速多不超過0.01米。
“流水不腐”效應失去后,面源污染中的氮磷大量聚集到回水區聚集,遇到合適的光照和溫度,自養型的藻類等水生生物大量快速生長繁殖,水生態平衡被破壞,就會出現“水華”現象。
自三峽水庫2003年初次蓄水后,“水華”現象更是長期存在。重慶市副市長、重慶市委移民工委書記譚棲偉告訴記者,在三峽庫區重慶段23條支流中,至少半數以上在每年的5月到10月,都會不同程度地爆發“水華”現象。
導致“水華”爆發的部分藻類,還可能分泌釋放藻毒素。其中,最常見的微囊藻毒素是一種強烈的肝臟致癌劑;加熱煮沸和常規的飲水消毒處理,都不能破壞其毒素,從而對人類健康構成巨大威脅。
譚棲偉表示,重慶主城區在長江、嘉陵江的取水口共有28處,這28處取自上游的水質總體上都在III類標準,水質堪憂。
目前,在大多數發達國家中,富營養化水體被禁止作為飲用水源。在三峽庫區城市湖北宜昌市興山縣等地,飲用水的采集也都不選擇長江或長江支流。盡管如此,三峽水庫作為中國水資源的戰略儲備庫,一旦全面富營養化,其影響無疑是災難性的。
“人禍”
據長江委的相關調查顯示,目前在三峽庫區,主要污染物為面源污染,占到了60%-70%。這些污染,包括來自庫區及其上游的水土流失,以及農業生產、農村生活污染和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此外,庫區企業違法排污等點源污染亦現實存在。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為數不少的高污染化工企業,正悄然流向三峽庫區城市。有的地方政府為了留住企業,對國家規定置若罔聞,甚至不惜弄虛作假,強行讓其過關,希望借此發展地方經濟。
主產黃磷、工業磷酸、三聚磷酸鈉等化工品的湖北興發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碼:600141,下稱興發集團),前身是興山縣化工總廠,舊廠廠址地處三峽工程庫區,遷建勢在必行。但這家化工廠對興山縣的財政貢獻率在70%左右,興山縣堅持將該企業搬遷到該縣轄區內靠近長江主流的高陽鎮白沙河村(現已更名為昭君村)。
2009年3月,記者來到興發集團白沙河化工廠時,工廠正在開工,幾根煙囪冒出滾滾濃煙,整個峽谷里煙霧彌漫。但該廠廠長彭洪新告訴記者,他們的環保做得好,白沙河化工廠幾乎無污染。
興山縣高陽鎮昭君村村民李德權告訴記者,以前這里空氣很好,以生產貢茶聞名,水也很清澈,香溪河內魚類成群。
但是,自從化工廠建成后,幾乎每天都是濃煙滾滾,空氣污濁了,茶葉沒有人要,水變得渾濁,河里的魚也死得差不多了。
記者從當地居民和環保部門還了解到,興發集團白沙河化工廠建成后,曾多次發生安全事故,僅經興山縣環保局和興發集團認定的環保事故就有兩起。其中,發生在2005年7月31日晚的黃磷容器磷泄露事故,曾造成空氣污染,以致興山縣政府將當地居民全部撤離。
但是,及至興發集團2006年在A股市場再融資時,湖北省環保局在出具給中國證監會的函件仍然宣稱,該集團2005年以來,沒有發生環境污染事故,符合融資條件。
類似興發集團的化工項目,正在三峽庫區大肆擴張。興山縣政府的一名官員私下告訴《財經》記者,目前有很多四川省攀枝花市的黃磷生產企業,也在大規模向興山縣遷移。
僅重慶市沿三峽庫區,就布局了長壽、涪陵、萬州三個化工基地,分別發展天然氣化工、石油化工和鹽化工。
不久前,化工巨頭巴斯夫(BASF)計劃落戶重慶市長壽化工園區,建立全球最大的MDI化工生產基地,曾激起極大的環保爭議。
重慶市環保部門對外表示,對巴斯夫40萬噸MDI項目,在突發環境事故防范上下足了功夫;通過設立四道防線,來防范該化工項目一旦發生危險時可能對長江導致的污染。
重慶市委常委、萬州區委書記吳政隆也對記者表示,天然氣和鹽都是三峽庫區的資源,利用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應是庫區經濟發展的最大優勢,“比如萬州鹽化工基地環保做的絕對一流。”
他認為,應將萬州鹽化工基地擴大規模,延長產業鏈,“最好是搞成循環經濟,那樣對經濟和環境都好。”
但是,參與三峽工程環保論證和長江環保工作的環境學家、長江委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原局長翁立達有不同看法。在他看來,相關部門對三峽庫區的產業布局規劃應該進行檢討——最根本的不是采取了多少道防范措施,而是該不該在此布局化工廠。
誰為治污埋單?
更讓人驚訝的事情是,在三峽庫區建設的多個污水處理廠,根本就沒有除氮脫磷的技術,最終只能任由“水華”爆發,而且在爆發后也只是進行監測。這或許也是三峽庫區支流“水華”肆意生長的原因之一。
環境學家、長江委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原局長翁立達告訴記者,國家為三峽水環境保護投入巨資修建污水處理廠,但效果有限。
2001年10月,國務院曾批準實施《三峽庫區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規劃》,總投資392.2億元,在庫區及其上游建成城市和縣城污水處理廠50座,垃圾處理場40座。
但是,由于是國家出絕大多數的費用,很多地方不顧實際情況需要,拼命擴大污水處理廠規模。建成以后,才知道運行經費要污水處理廠自收自支,因此很多污水處理廠建成后都沒有運行,或者半開半停。
“國家環保總局在2005年到庫區去檢查時發現,有接近70%的污水處理廠根本沒有運行,或者只是偶爾運行。”翁立達透露。
對此,湖北和重慶都希望,污水處理80%以上的運行費用能由國家出,地方和污水處理廠承擔20%,以便讓污水處理廠能夠真正運轉。
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三峽總公司正和中科院攜手,在長江一級支流香溪河建設生態系統實驗站,以加強三峽水庫生態系統與環境保護,目的在于為三峽工程安全高效運行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同時,湖北省也向中央建議從2009年開始征收三峽水資源使用費。其中,對三峽水電站每年征收2.5億元,對葛洲壩電站每年征收0.5億元,用于扶持庫區安全飲水、節約用水、水資源保護和管理等工作,解決庫區水環境惡化問題。
湖北省三峽辦的一名官員表示,曾就此事和三峽總公司有過溝通。但后者堅持認為三峽水電站發電本身沒有消耗水,繳納此項費用極不合理。
長江委主任蔡其華在3月底接受記者采訪時亦表示,國家尚未考慮征收三峽電站水資源使用費。
3月29日,記者結束對湖北興山縣采訪時,高陽鎮昭君村村民李德權老人堅持要為記者送行。夕陽的余暉昏昏地照耀著整個山谷,老人走在化工廠前的大路上,不時地嘆著氣,看著天,指著河。
“以前我們都是從江里打水吃,現在不行了。”他瞥了一眼身旁的化工廠,告訴記者,因為水和空氣都被污染,縣里要他們搬遷。可是,庫區這么擁擠,能搬到哪去呢?
李德權說他現在還不會離開,但他不知道自己還能堅守多久。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