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甬祥強調:大氣科學當為應對全球變化提高創新能力
5月2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對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進行了調研。路甬祥首先參觀了大氣物理所主被動微波遙感、中層大氣和全球環境探測、大氣流動觀測平臺、X波段多普勒偏振天氣雷達等實驗室,聽取了相關科研人員的匯報,并與院士和中青年科研骨干進行座談。在聽取該所所長王會軍就研究所總體發展情況作的專題匯報后,路甬祥指出:大氣科學發展要滿足人類應對全球變化所需的創新能力。
近年來,大氣物理研究所對大氣中各種運動和物理化學過程的基本規律及其與周圍環境(四大圈層)的相互作用進行了系統研究,并建立“東亞氣候系統”和“季風環境系統”的理論體系及遙感觀測體系,發展了新的探測和試驗手段,為天氣、氣候和環境的監測、預測和控制提供理論和方法。特別是參與了“北京及周邊地區奧運大氣環境監測和預警聯合行動計劃”,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空氣質量監測、預測和預警作出了重要貢獻。
路甬祥充分肯定了大氣物理研究所近年來所取得的創新成就。他指出,大氣物理研究所是一個有著優良傳統的研究所,近年來,在老中青三代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始終堅持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堅持自主創新,不斷凝練研究所發展戰略目標,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在大氣科學研究的一系列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不僅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為自身未來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路甬祥指出,大氣科學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學科,不僅涉及物理、化學、流體力學、數學等學科,還與地球科學、社會科學、生態科學等方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同時,大氣科學還是一門應用科學,需要用一系列監測、建模、推演等科學手段來深刻理解大氣與地球系統、人類社會之間的關系,準確進行天氣、氣候和大氣環境的監測和預報,從而減少大氣活動對人類社會的負面影響。因此,大氣科學本身的特點及其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決定了大氣科學研究的重要地位,使大氣科學有著永無止境的科學前沿和不斷發展的驅動力。
針對目前應對全球變化和大氣科學面臨的一系列挑戰,路甬祥希望大氣物理研究所領導班子和科研人員,要始終堅持科學發展和開拓創新的理念,繼續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并將這兩個方面緊密結合起來,在需求中提煉重大科學問題,用最新的科學成就解決人類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大氣科學問題,提升人類應對全球變化所需的創新能力。
路甬祥要求,大氣物理研究所在堅持不懈地作好基礎性、前瞻性科學研究的同時,還要圍繞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需求,做好關鍵技術集成和技術轉移轉化工作。他強調,科學技術只有實現產業化才能轉變為現實的第一生產力,科學只有被廣大人民所掌握、所應用,才能成為推動人類文明不斷發展的重要力量。科研院所一定要把創新人才的興趣、愛好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結合起來,不斷與時俱進,使創新活動真正滿足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最后,路甬祥希望,在未來發展方向上,大氣物理所領導班子和科研人員要將在國家創新體系中承擔的責任與大氣科學的發展規律相結合,一方面要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重視人才和智力資源的引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管理模式,在建設本部創新高地的同時,構建創新網絡,擴散知識和技術,更緊密地圍繞社會需求開展創新活動;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提升大氣科學的理論與實驗研究水平,特別是圍繞國際和區域的若干前沿共性問題,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我國大氣科學研究的層次和水平,增強我國在國際大氣科學研究領域的話語權。同時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理念,圍繞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和緊迫需求,加強與相關行業和地方政府的合作,集成社會資源,促進大氣科學和應用技術的發展,更好地服務經濟和社會。
中科院辦公廳、規劃戰略局、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北京分院相關領導陪同調研。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