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荻秋:政府不該在水權紛爭中失去理性
近來,冀晉交界再起水權紛爭。山西方面因在清漳河上游以建水電站為名修建下交漳水庫,導致河北涉縣40萬人“命脈”將被斬斷,沿岸16萬名群眾聯名上書至當地政府,希望有關部門及時制止山西方面的行動。
據了解,清漳河發源于山西,流經河北、河南等地,清漳河水源是上下游共享資源。早年因搶水問題,三省之間就時有摩擦。
上世紀50年代,山西、河北、河南三省都規劃建設水庫,國家水利部經論證后得出結論:如果在沿線再建水庫,簡直就是胡鬧。因此各省修建水庫的設想只好不了了之。因為無法再修水庫,山西省的一些地方轉而修建各類蓄水工程,以至于清漳河的年均經流量由1965年前的19.6億立方米,下降到1981年-2000年平均3.56億立方米。
此次山西方面假借建設澤城西安水電站之名建設下交漳水庫,無疑是對水資源的進一步掠奪,這將對下游十年九旱的涉縣人民的生活飲水帶來更大的困難。而且,山西方面對清漳河水資源的進一步壟斷,也將使得涉縣耗時耗力修建的大量水利工程實際上處于“被荒廢”的境地。說得嚴重一些,下交漳水庫的興建將影響甚至扼殺下游人民生存和發展的命脈。對此,山西有關方面理應是心知肚明的。其之所以一意孤行,只能是出于地方保護主義和非理性的自私自利。
在西北和北方地區,由于水資源的匱乏,過去常常出現民間搶水行為,甚至為此發生械斗大打出手。張藝謀主演的那部曾獲國際大獎的電影《老井》,就全景式為我們展現了水荒所導致的民間械斗場面。應該說,由于民間的非組織性、無政府狀態,這種為搶水而械斗的情況是很容易發生的。春種夏播時不我待,搶水、械斗是底層百姓在你死我活的狀態下無可奈何的一種選擇。但有一點,如果遇到風調雨順或事非緊急,老百姓一般是不會去干這種事情的。
政府存在的理由之一恰恰是對民間自發的、無組織的、有害的行為進行協調、疏導和管理。就水權紛爭而言,政府出于理性和良知,所要做的應該是深入研究誘發水權紛爭的復雜原因,以及水權紛爭的連鎖反應和發展規律,從而選擇一種有效的仲裁、調處機制,努力在兼顧各方利益的基礎上,協調問題,化解矛盾,以達到互惠共贏的目的。尤其是跨省、跨區域的水權紛爭,處理的難度更大,更需要地方政府遵從法治精神,運用管理智慧。即便在無法調處矛盾的情況下,也應遵照我國新水法的規定,“不得單方面改變水的現狀。”退而言之,政府部門在調處水權紛爭中,如果不能做到妥善化解矛盾,也必須持守政府部門底線,不做地方保護、部門保護一類的事情。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山西有關方面顯然沒有達到底線要求,將政府的格調降低到民間非理性的水權爭奪地步,甚至為了地方利益,而不惜將下游鄰省百姓的生存和發展推入困境。這,不能不說是令人遺憾的。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