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環境技術產業化的現狀與發展對策
當前,環境問題已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在國際政治、經濟和科學講臺上,環境問題越來越成為重要的議題。防治環境污染,加強環境保護,美化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已成為當今世界的共同目標。我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經濟高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已將環境保護確定為基本國策,提出了“經濟建設、城鄉建設、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管理、同步發展”的方針。九十年代,我國又進一步提出了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確立了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從七十年代初,特別是近十幾年來,我國采取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措施,在總體上減緩了環境污染的趨勢。
然而,我國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仍在繼續。要有效地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我們應采取的措施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推進環境技術成果商業化、產業化,為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提供優良的技術和設備。
環境技術與環境技術產業化
環境技術指能節約或保護能源和自然資源、減少人類活動的環境負荷從而保護環境的生產設備、生產方法和規程、產品設計以及產品發送的方法等等。所謂技術產業化,指以技術成果研究開發為起點,以市場為終點,使知識形態的科研技術成果變為物質性商品,并最終進入國內外市場,獲得經濟效益的全過程。環境技術產業化的內涵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采取什么樣的措施鼓勵發明創造,研究開發具有一流水準的高新環境技術和產品;二是怎樣才能把具有市場應用前景的優秀環境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可行的裝備設施;三是如何推廣已經得到實際應用并收到良好效益的環境裝備設備。
我國環境技術產業化的現狀
為了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環境問題,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健康協調發展,我國環境技術產業化工作在指導方針、配套政策、運行方式、激勵措施等方面不斷做出調整,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積累了一些經驗,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發展狀況
我國的環境技術是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在國家、部門(行業)、地方和企業四個層次支持下發展起來的新型科技領域。自“六五”期間國家將環保科技列入國家科技計劃以來,環境技術得到了穩定且逐步加強的支持渠道。20多年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科技支撐(攻關)計劃、星火計劃等對環境保護中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技術關鍵,在環保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方面開展了跨學科、跨部門聯合攻關。技術領域涉及區域環境綜合防治、水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煤的清潔利用、水污染防治及城市污水資源化利用、大氣污染控制、固體廢物處理處置、生態恢復整治等。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國家做出兩項促進技術成果轉化的重大決策,一是決定在我國實行專利制度,并于1984年頒布《中國專利法》;二是開拓技術市場,并于1987年頒布《技術合同法》。這兩項重大決策和兩部重要科技法規,使技術成果轉化的知識產權得到法律保護。
國家環保總局于1991年提出的把環保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轉移到對現有環保科技成果的篩選、評價、推廣的決定,以及國務院頒布的《1992年國家環保局最佳實用技術推廣項目計劃》,標志著我國環境技術產業化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一批促進環境技術轉化的政策和措施相繼制定和實行,加速了我國環境技術產業化的發展。
隨著全民環境意識的逐步提高和激烈的市場競爭,許多企業開始注重自身的環保形象,企業環境技術開發逐漸活躍起來。從整體上看,我國的環境技術水平發展迅速,潛力巨大。目前,少數環境技術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一些具有國際水平的技術、設備正在研發中。現已形成了一支涉及生態環境領域的環保科研開發隊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從事環境技術研發的單位近700個,20萬人,從事環境技術咨詢服務的單位達1000多個,近15萬人。從表1中可以看出,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環境技術產業規模和產值快速發展,在國民經濟中占的比例逐漸增高。
環境技術產業化發展對策
許多發達國家如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的環境技術產業已有了較大發展,環境技術產業化程度較高。為了加速我國環境技術產業化的發展,根據發達國家環境技術產業化的經驗并結合我國當前的情況,我們可以采取下列對策:
首先,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職能作用。這就要求加強宏觀調控,多渠道增加環保投入,強化環境技術產業化激勵機制,不斷完善環保法規并加強執法力度。充分發揮各種類型的環境政策對于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命令控制式的環境政策更能引發根本性創新,如市場準入、產品禁令、產品標準等;基于市場的環境政策更能激勵漸進性的創新,如排污收費、排污權交易。不同的政策手段,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對于技術創新的激勵作用也需要適宜的條件。推動環境技術創新,需要的是一個政策體系,而非單獨的某一政策手段,不同政策工具相互之間的優化組合應用,對于技術創新的激勵作用會更加明顯。
其次,要深化環保科技體制改革,要培育高質量的環境技術成果,同時還要培養優秀的環境技術推廣人才。環保企業的需求是環境技術產業化的動力,因此,必須使環保企業成為環境技術產業化的主體。同時,各級環保政府部門、各級科委應當加強配合,建立和完善省、市(地)、縣、鎮四級推廣網絡,形成有效的環境技術擴散機制。
同時,促進技術產業化發展還有待于加強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合作。例如,中美兩國當前面臨著一個共同的挑戰,即在經濟增長和能源安全與環境可持續發展之間達到平衡,同時也面臨共同的目標,如減少對外國原油的依賴。由胡錦濤主席和布什總統于2006年9月啟動的戰略經濟對話讓我們兩國制定長期的戰略解決方案,并著眼于我們兩國經濟關系中所面臨的緊迫問題。借助戰略經濟對話這個平臺,我們將通過界定我們的戰略目標以及制訂一系列的具體行動計劃,并在長期問題上取得進展。美國財長鮑爾森日前訪華時提到,X獎基金會宣布無論誰只要能開發出百英里耗油1加侖的汽車,基金會就會為他頒發X獎,他希望美中兩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積極參與研發這種汽車。中美兩國應當共同落實這項10年合作框架,激勵我們兩國的政府、產業界、大學院校、研究機構、學術機構、前沿理論家以及非政府組織去尋求這些及其他許多問題的答案。
同時,中國作為亞洲的重要成員,在亞歐環境合作中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并做出了重要貢獻。亞歐環境合作有利于振興區域經濟。我國與一些亞歐會議成員的環境合作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中國與日本、韓國、英國、德國、荷蘭、挪威、芬蘭、丹麥、意大利、瑞典以及歐盟委員會都有形式多樣、富有成效的環境合作關系。
展望未來,依靠科技進步,通過國際合作,加速環境技術產業化,發展環境技術產業,是解決我國環境問題、改善環境質量,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