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氣體減排 是誰在說謊?
隨著全世界對氣候變化地日益關注,一個嚴峻的問題漸漸浮出水面:各國以及企業實際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是否真像他們承諾的那么多呢?問題的回答不論對于整個地球,還是商業界來說,都至關重要。
當前,對排放限制越嚴格,企業為自己造成的污染所支付的費用就越高,與此同時,一些企業卻由于排放較少,在總量控制和交易系統下,能夠把碳信用轉化為資金,從而增加企業利潤。但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地球系統研究實驗室科學家皮埃特·P·坦斯(Pieter P. Tans)提出質疑:考慮到碳交易市場數十億美元的價值,“我們真的可以相信那些報告嗎?”
坦斯以及其他許多研究者都存在著同樣的疑問。一般來說,一個企業或國家的排放量可以根據其消耗的資源計算得出,這就如同人們可以根據一個人吃掉東西的多少來判斷他的體重一樣。因此,了解了電廠用煤量、煉油廠消耗的原油,就能估算出它們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
這種計算方法看似十分精確,但原始數據卻有可能不準,涉及的各種假設也可能存在缺陷。歐盟的甲烷監測項目帶頭人、倫敦大學的地質學家尤安·尼斯波特(Euan Nisbet)表示,企業自主報告審計機制,“幾乎就是允許各層面排放者誤報或者偽造數據,上至國家,下到地方。”
以變壓器等電子設備的人造絕緣氣——六氟化硫(SF6)為例,它的溫室氣體效應比二氧化碳高23900倍。換句話說,在目前的總量控制與交易系統下,每排放一噸六氟化硫,企業應交的罰款也應當是排放二氧化碳的23900倍,而在歐洲該氣體的價格為僅每噸18美元。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發達國家應當報告自身溫室氣體排放量。這些國家根據制造商向消費者出售的產品中含有、以及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六氟化硫量,來計算排放總量。(1美元約合6.82元人民幣)
如果這些報告真實可信,那么全球六氟化硫排放量在逐漸下降,但事實恰恰相反。研究者精確測量了大氣中的六氟化硫,發現其含量是各國報告的三倍多,且正在不斷上升。
問題到底出在哪里?有人將之歸咎到中國頭上,因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沒有要求中國報告排放情況,而中國也不愿意接受強制性的國際審查。但是報告情況與實際相距太遠,上述理無法解釋解釋。
另一種可能是美國少報了數字,公司從老舊機器中回收六氟化硫時,從機器中溢散的氣體可能比察覺或記錄下來的更多。六氟化硫維護及回收設備的生產商DILO公司總裁盧卡斯·羅斯里斯伯格(Lukas Rothlisberger)表示:“(報告)使用的一些數據十分不準確。這不僅僅是美國,而且是國際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
加利福尼亞州桑尼韋爾Picarro測量儀器公司總裁邁克爾·沃克(Michael R. Woelk)也質疑表示:“如果我們在六氟化硫的問題上都可以欺騙,那么若二氧化碳價格上升到每噸50-100美元時,人們會做出什么事呢?”
六氟化硫問題并非偶然,斯里克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的地球化學家雷·維斯(Ray Weiss)發現,大氣中三氟化氮(NF3)的含量也比他預計的高出三倍以上。對甲烷的測量結果同樣顯示,報告的排放量低于大氣實際水平,因此通過垃圾填埋方式捕獲甲烷的有效性可能被嚴重夸大。
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坦斯表示,報告對二氧化碳的估計相對準確,“但如果排放二氧化碳需要支付巨額罰款,情況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研究者表示,加強區域性和全球性的溫室氣體測量工作或許可以解決問題。過去幾年中,一些公司相繼開發了能夠持續監測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儀器,為科學家節省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坦斯估計,要建立一個確保所有國家和企業真實報道排放情況的系統,所需成本高達一億美元,而且要比現在的監控網絡復雜10倍。
隨著溫室氣體排放的代價越來越高,要求國家和企業提高報告準確性的壓力也隨之升高。哥本哈根會議上,發展中國家同意就減排效果接受一些國際監督。美國勞倫斯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的項目主管道格·羅特曼(Doug Rotman)表示:“自上而下進行監管是一項十分困難的工作,然而我們卻必須堅定不移的做下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