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整為零—中國污水治理資金瓶頸的突破
目前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普遍采用的工藝為普通活性污泥法、氧化溝法、SBR(間歇式活性污泥)法、A-B法等,與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所采用的技術與工藝幾乎在同一水平上,必須配套大規模的網管來收集污水進行集中式的治理,投資費用十分高昂。
管網的建設成本占整個污水處理項目社會總負擔的80%左右,而這一毫無效益可言的財政負擔,在我國現階段經濟承受能力之下,就成為了完成污水治理目標的最大障礙。
突破這一障礙的方法,就是在經濟實力不足以投資建設管網的地區,將一個規劃中的集中式污水處理廠,分成幾個,分別建設在城市納污水系周邊,原有城市排污口相對密集的地方。這樣,利用城鎮原有納污管網,就能夠既解決污水處理問題,又大幅度節省新增管網建設投入。
一廠多點,可以理解為將一個廠分成幾個分廠或者幾個車間,各自獨立完成污水處理任務。只不過這幾個車間依據城鎮原有排污口所在分布的不同位置。
理解小單元污水處理思路,也就同時解決了中國農村污水處理問題:村村自建污水廠。
當然,“集中式處理模式”主要考慮的是一個“規模效應”問題,也即是說,單位投資成本因為建設規模的擴大而下降。因此,一廠多點要考慮的技術因素就是如何尋找可以突破“規模效應”的低成本技術。
要做到“一廠多點”或者實現農村的小規模污水處理單元,就必須應用“單位投資成本”和“單位運行成本”不受規模效應影響的技術。而這種技術體系,是存在的。這方面的技術實際上已經是十分成熟的,其中涵蓋了:接觸氧化法,人工濕地,泛氧化塘(穩定塘)等等。
依據各地污水自然匯集形態,因地制宜,選擇:小型的接觸氧化,人工濕地,或者穩定塘等不同模式,再通過添加高效的人工“基質”的辦法極大地提高這些成熟工藝的處理效率。這種將水體自凈能力極大提升的生態技術思路,最大限度減少污水匯集土建成本,依據不同的污水承載水體,添加不同量的“基質”就行。因此,完全突破了“規模效應”的束縛,單位投資成本和運營成本,甚至比號稱擁有規模效應的各種活性污泥法還要低得多。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