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投融資格局亟待突破
去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讓世界經濟風聲鶴唳,而節能環保、新能源、清潔技術等產業卻風景這邊獨好,以其穩健、持續的增長速度和未來巨大的發展空間吸引了不少VC(風險投資基金)、PE(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關注。而國家節能減排戰略的堅定不移,也給了業內外人士勇于嘗試的信心。
先是4萬億元中環境投資的大手筆,國內各大銀行綠色金融的實踐日益活躍,再到年初首只環保產業基金的設立、創業板即將開啟,這一系列紛至沓來的利好消息,給環保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業內期盼已久的多元化環保投融資格局已經初現端倪。
各路資本看好環保產業
回報長期穩定 發展空間巨大
就在不久前,我國第一只環保產業投資基金已獲批注冊成立。通用技術咨詢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昆親手促成了這個“斂財”計劃。“環保產業投資基金的設立,有望調動大量民間資本注入環保產業,在一定程度上為解決環保產業面臨的資金難題提供有效解決方案。”據她透露,在金融危機下大幅降低獲利預期的各方“ 財神”們,對回報長期穩定、發展空間大的節能環保產業興趣頗為濃厚。“VC、PE兜里揣著錢,就找節能環保項目。”
銀行方面也對這個市場頗為看重,工行、招行、建行、興業等國內銀行紛紛通過開展綠色金融業務,加快經營轉型、優化信貸結構。這不僅是出于社會責任的考慮,也是銀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清華大學環境管理與政策研究所所長常杪指出,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5家國有銀行共發放支持節能減排重點項目貸款1063.34億元,收回不符合國家節能減排相關政策的企業貸款39.34億元。今年以來,銀行業重啟的并購貸款業務也同樣青睞環保產業,首創股份、中國節能投資公司以及創業環保一季度已經率先獲得了并購貸款的支持,為其自身發展壯大邁出了第一步。
活躍的資本市場是環保產業融資的重要渠道。目前,在A股市場已經有數十家環保產業類的上市企業(包括首創股份、龍凈環保、菲達股份、合家資源、創業環保等),從而形成了股票市場中的綠色環保板塊,環保產業和環境污染治理資金的籌措渠道更加多元。不久前,說了10年的創業板市場,隨著《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的推出就要“水落石出”,給了更多規模不大但發展前景好的環保企業發展壯大的良機。據業內人士透露,北京碧水源、安徽盛運等公司目前已經通過了輔導期,上市已有預期。還有一些企業試圖通過在海外借殼或買殼,在國外相關板塊上市。
近年來,各地在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污染治理投融資方面的探索實踐同樣不曾止步。上海發行環保題材的福利彩票,總值5000萬元,主要目的是為蘇州河治理籌資;濟南、長沙等地發行市政債券為城市供水系統建設籌資。2008年,江西省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銀團貸款的實踐在全國也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政府直接出手乏力,社會資本進入無門
多元化投融資格局還缺政策助力
據估算,“十一五”期間,全社會環保投資將達13750億元,約占同期GDP的1.4%~1.5%。中國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近10年來,這個數字和比例都是直線上升的,國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但和巨大的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的需求相比,和我們面臨的任務相比,這個數字還不甚令人滿意。
王金南指出,政府作為市場投入的主體,職責分工還尚不明晰,很多配套政策還不到位甚至缺乏;政府間特別是中央與地方之間環境事權劃分不清,財力與事權不匹配。此外,政府環保投資的硬性渠道尚未建立,缺乏有效的財政制度保障。而另一方面值得關注的是,由于缺乏環保投資激勵機制,企業環境投入力度不夠;同時社會化資本介入較少,市場機制難以充分發揮調節作用也是非常突出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雖然初步形成了由多元投資主體和多種渠道及手段組成的環保投融資格局,但從各投資主體和手段的作用與貢獻看,傳統模式仍未發生根本性變化;從政策機制方面來看,環保投融資渠道不暢通的現狀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對此,劉昆表示:“在環保投融資領域,財政資金受財政收入及預算的制約漸漸無能為力;產業資本投資主體經過這幾年的大規模投資,負債率明顯提高,資金匱乏現象漸漸顯露;而國債只是一種體現政策的支持性投資,規模有限,投向受限,無法滿足目前的市場需求。”銀行在環境領域的信貸也頗有些畏首畏尾,據統計,主要商業銀行在環保產業的貸款投入相對較低,僅7%左右,部分只有3.29%。與此同時,囿于政策、機制,擔心風險、回報,大批民間資本卻不能、不敢注入這個正在蓬勃生長的產業市場。
研究表明,中國將近70%的環保投資是政府和公共部門投入的,而在美國和英國等市場經濟國家,60%的污染治理資金是來自私人部門。這一投融資機制缺陷是造成環保產業,特別是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投資總量不足的主要原因。完善外資和社會資本介入的多元化高效環保投融資機制已迫在眉睫。而這正是政府除了直接投資外,更應該著力的領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