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廠建設趨勢:先全收集再全處理進而全達標
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我國污水處理廠呈小型化發展趨勢,2009年污水處理廠平均設計規模比2005年下降了24%。與此同時,污水處理廠分布區域快速擴大,2008年建有污水處理廠的城市比2005年增加了近一倍。
在這種單體小型化、區域分散化的趨勢下,我國污水處理技術在路線選擇上會朝何種方向發展?未來隨著污水廠建設的逐漸趨于飽和以及污水排放標準的提高,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是否會成為市場發展的主流?帶著這些疑問,筆者采訪了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張辰。
我國呈現單體小型化、區域分散化的趨勢
小型化、操作簡易技術更有市場需求
張辰認為,前一階段,國內的污水處理行業一味追求國外的新技術、新工藝,在引進國外技術的時候,并沒有認真研究考察國外技術是否真正適合國內污水處理廠的具體情況,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盲目性。
我國污水處理廠呈小型化發展趨勢,圖為一小型化污水處理設備 |
事實上,當我國的污水處理業還處于設施建設的初期時,國外的污水處理水平已經非常發達,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廠十分普及,新技術的開發研究也正是在這種基礎上進行的。污水處理業發展水平的不同,使得從國外直接引進的技術并不能與國內污水處理廠很好地契合。比如AB法是國外為了提高污水處理效率,專門針對收集率較高城市的高濃度污水處理而開發的工藝。國內南方地區的一些污水處理廠,在污水濃度很低的情況下,也選擇使用AB法,使得處理工藝與現實情況難以有效地匹配,造成了污水處理廠運轉的低效率。
現階段,我國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重心逐漸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轉移,呈現單體小型化、區域分散化的發展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先前的一些處理技術反而找到了得以充分發揮作用的空間。比如氧化溝技術,就是在國外大規模的污水處理廠建成以后,逐漸開發的適合于中小型污水處理廠的處理技術。對于大型的污水處理廠,由于設備臺套數不可能無限制地增加,氧化溝處理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反而很多小型污水處理廠,處理量不是很大,設備臺套數也不需要很多,通過變頻調節,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滿足處理需求,其運營管理的難度也相對較低,因此采用這類處理方法就是合理的。此外,考慮到小型污水處理廠很難為污泥處理建設一套單獨的設施,氧化溝還能與污泥處理結合起來,長泥齡的氧化溝可以使污泥基本穩定,為后續處理處置帶來方便,節約建設和運營成本。
因此,在技術的選擇上不一定是越新越好,而應根據具體情況采用最適合的技術工藝。從未來趨勢來看,一些小型化、操作簡易的污水處理技術反而更具適應性,繼而帶動與之相關的設備制造需求。
哪種建設方法減排貢獻更大?
應當是先全收集,再全處理,進而是全達標
張辰認為,一方面行業當然要朝著達到標準的方向去不斷努力,但從更現實的意義而言,把“全收集、全處理、全提標”作為努力的原則,才是更符合實際和更有效的。在過程上來講,應當是先有全收集,再到全處理,進而是全達標。
比如現在的大型城市,很多已經達到了一級B標準的污水處理廠,我們再花費更多成本對污水處理廠進行升級改造,把COD從60mg/L降到50mg /L,SS從20mg/L降到10mg/L,所得到的減排貢獻,遠遠不如在更多的地區實現污水有效收集,提高收集量和處理量,把COD從幾百mg/L降到 60mg/L以內更為高效。“所以全收集,建設有效的收集系統是我們最首要、最基本的努力方向。”張辰說,尤其隨著國家城市化率的不斷提高,中小城市的污水收集系統建設一定要做到“先地下、后地上”,而不是表面的污水處理設備建好了,配套管網卻跟不上,后期不得不再返回來建設和完善收集系統,導致很大的浪費和運行效率的低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