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業節水的思考
22、35,這兩個數字再平常不過,一年級的小學生,甚至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知道孰大孰小,根本不用思考。
但是,如果把這兩個普通的數字放到這樣的語境中:本市目前年均形成的可利用水資源量只有22億立方米,而全年用水總需求量為35億立方米。
如此一來,恐怕大多數人都會失去剛才的那份輕松,而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每年的差額達到13億立方米,北京的水資源已經長期處于超載的狀態。
再加上這樣的背景:隨著首都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口不斷增長,居民生活用水需求的保障壓力必會越來越大,產業發展也受到越來越強的水資源束縛。
往年的冬天,不管多冷,每天早晨群明湖湖面上都會泛起白色的霧氣,今冬,群明湖首次結冰了 亦莊東區再生水廠 |
那么,在2011這個“十二五”的開局之年,我們不禁思考:如何在水資源越來越緊張的前提下,實現本市工業更好的發展,讓“做強二產”的目標得以實現,進而實現首都經濟更好的發展?
這些,關乎著我們每一個在北京的人,關乎著我們的現在,以及未來。
1水的束縛
已經過去的這個冬天,有兩件與水有關的事情,應該被北京所記憶:
在等待了108天之后,2月9日晚10時,初雪終于沒有辜負人們的期盼,飄然而至,這是60年來北京最晚的初雪。此前,“今冬無雪”占據各大媒體焦點位置長達數周。市民們抬頭可見漫天的白色奇葩,腳下是“咯吱”作響的白色音符,但有多少人知道密云、延慶、門頭溝等9區縣,37個人工作業點聯合行動,共燃燒了1200余根碘化銀煙條以輔助增雪。
在“炙熱”了90年之后,1月13日,以往喧囂熱鬧的京西石景山再也聽不到機械的轟鳴,再也看不到火紅的鋼水,首鋼的老廠區正式謝幕。廠區里有一處被石景山人親切地稱為“大水池子”的群明湖,因為湖水是煉鋼用的冷卻水,往年冬天從不結冰。但是今年,“大水池子”結冰了。站在群明湖畔,記者身邊一位石景山區委的工作人員不禁感嘆:小時候,我們這邊的孩子都在這里游泳。
這兩件事從某種層面來看,其實正是目前“北京的水”和“北京工業用水”的一個寫照。
108天無降雪,北京是缺水的北京。
據有關部門測算,10年前北京的水資源量為37億立方米,人均可以達到300立方米。但是現在由于氣候因素的影響,以及降雨量的減少,使得北京的地表水進一步減少。同時,人口數量又在不斷地激增,使得本市本就存在的“水問題”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缺水,但是水卻是工業不可缺少的生產資料。
正在建設世界城市的北京,在“十二五”開局之年提出了“優化一產、做強二產、做大三產”的發展思路,將深度調整產業內部結構,不斷提升產業整體素質與核心競爭力。
而其中“做強二產”是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通過“做強二產”,才能形成較強的產業經濟輻射力、影響力和競爭力,才能聚集國內外高端企業總部和眾多高端人才,才能更好地發揮北京的科技、智力、人才優勢。
面對水資源嚴重緊缺這一巨大束縛,北京工業何去何從,如何實現又好又快地發展,實現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的逐年遞增?
“大水池子”的存在和今冬的首次結冰,就是北京工業曾經和正在給出的答案之一。
2北京的應對
占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牌樓、亭、榭、廊、橋交相輝映的“大水池子”,不論怎么看,都更像一個旅游景點。其實這個群明湖是一個經過治理的高爐循環水池。
“大水池子”的儲水量大約在100萬立方米左右,主要任務是向首鋼集團幾個重頭分廠鋼廠、鐵廠、焦化廠提供循環工業用水。
如此一來,由于循環使用舊水,便大大減少了新水的使用量,因此,工業使用循環水這一“內部挖潛”的方法,便成了眾多用水大戶所熱衷的方式之一。
“大水池子”的存在,已經數十年。其實彼時的北京工業,早已意識到了水的重要性和水資源緊缺的束縛,“節水”是共識。
再看一個最新的例子:2月16日凌晨,位于京南亦莊開發區的京東方8.5代線配套的再生水廠設備調試成功出水,比要求的出水時間提前兩天。
據了解,作為京東方8.5代線主要生產水源,再生水將占到項目整體用水量的85%以上,使得京東方8.5代線的生產線成為最“綠”的生產線。
再生水廠是為京東方8.5代線提供用水的心臟,總面積7820平方米。為了提升水質,提升水廠處理污泥的能力,東區再生水廠新增了濾池環節,并從美國引進了最先進的濾池設備,濾膜則采用了日本的最新產品。按照規劃,再生水廠一期日處理規模2萬噸,京東方8.5代線試產后,每天需要的3000噸再生水都由此而來。
從群明湖再到這座再生水廠,在節水的道路上,北京工業不斷探尋著循環再生利用的更好模式和更佳途徑。
同時,在節水的工藝上,本市眾多制造業企業也沒有停步。亦莊開發區內的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全球范圍內的行業翹楚,通過調整熱回收系統的運行時間,大大節約了蒸汽的使用量及冷凍水的用量。不僅如此,該公司在建廠之初就建設了空調冷凝水收集系統、超純水回收系統等多套回用系統。每天可回收2000噸制程排放水,夏季每天回收100噸空調冷凝水,在經濟上產生巨大效益的同時,實現了水資源的高效利用。
“大水池子”的結冰,也在印證著北京工業節水的另一條道路結構調整。
本市堅決退出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企業。首鋼、焦化廠、化工二廠、有機化工廠等一批曾為北京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貢獻,但在新的歷史階段已經不能滿足“兩型”社會發展需要的企業,陸續進行搬遷調整或全面停產,近年來共有一百余家“三高”企業退出。據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僅去年就退出高耗水企業數十家。
循環用水、改進工藝、結構調整,北京工業節水的效果究竟如何呢?
3數字的答案
讓我們看以下的數字:改革開放以后,本市的工業用水出現了較大的波動變化,曾經在1992年達到了15.5億立方米的工業用水峰值,之后開始逐年下降。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后,伴隨著籌辦北京奧運,工業用水量的下降幅度進一步加大。在2001年至2010年,工業用水總量由9.2億立方米下降到5.2億立方米,占全市總用水量的比重由23.6%下降為14.4%。
工業用水效率也在不斷提高。自2001年至2010年,全市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由98立方米降至18.77立方米,降幅達80.85%。“近年來,本市萬元GDP水耗由51立方米下降到33立方米。”北京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一成績在全國都處于領先地位。”
經過分析,工業用水在行業、主體、效益等方面呈現出了明顯的差異化特征。
首先,工業用水主要集中在熱電、化工和冶金三大傳統行業。
其次,用水大戶特征明顯。目前,本市耗水量最大的企業分別集中在熱電、化工、冶金、酒品飲料等行業,而其中神華國華北京熱電、京能熱電、燕山石化等數家用水大戶,其耗水量相當可觀。
再次,現代制造業的用水效率明顯高于傳統工業行業和第三產業。
通過這些表象,可以說,近年來本市已經形成了以退促降、循環利用、總量控制等工業節水機制,為進一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尤其是結構調整,已經成為工業用水大幅減少的根本原因。而再生水的循環利用也成為有效手段。
從2004年起,本市開始把再生水納入到全市年度水資源配置計劃中,確定了再生水用于工業、農業、城市河湖和市政雜用的利用方向。到了2007年,本市9座熱電廠的生產冷卻用水全部用再生水替代,年新水使用量減少1.2億立方米。到了2010年,本市年使用再生水量達6.8億立方米,工業的新水使用量隨之下降。
這些成績的取得,證明了過去北京工業節水走對了一條行之有效的道路,但是,對于未來,是否可以高枕無憂了呢?
4“十二五”的分析
2月24日,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發布消息:今年,南水北調工程計劃完成投資520億元以上,爭取超過600億元,其中工程建設投資超330億元。
面對南水北調工程這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調水工程,每一個北京人都期待著:2014年,我們將用上長江水。
彼時,北京的水資源將得到極大的緩解,在這一利好下,未來北京工業節水的壓力將會越來越小,這個合理的推論是否正確?
“工業節水的壓力一丁點兒都不會減少。”在位于恩濟莊的北京市節約用水管理中心四層的辦公室里,該中心有關負責人聊起工業節水這個話題,一直緊皺眉頭,“可以說,即使南邊的水來了,工業用水的上限指標也不會提高,總量不會增加。”
據介紹,當工程完成實現調水之后,從南方來的水量雖然很大,但是本市目前人口增速較快,市民的生活用水必然增加。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斷增加,用水量必然上升。
同時,北京正在建設世界城市,城市環境的大幅改善,以及旅游、服務等行業的發展,這些領域的用水量也會大量增加。
“除了雨水,我們的用水就是來自地下,當南水到了北京以后,將停止對于地下水的超采,甚至用南水涵養地下水。”該負責人說道。
這樣看來,南水北調這一浩大工程,對于工業用水來說,意義有限。
沒有“南水”的幫助,而且從數據分析來看,形勢更加嚴峻。
若按照“十二五”規劃初步考慮,本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水耗這一約束性指標定為降低15%;若按照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0%、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18立方米,同時保持工業10%的平穩較快增長速度測算,到2015年本市的工業用水量將達到7.3億立方米,將比“十一五”時期高出40%。多出的水從何而來?難以保障。
若按照工業用水的總量保持不變,維持在5.2億立方米,同時以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至18立方米計算,到2015年,只能支撐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9%。“做強二產”又從何談起?
再計算:按照工業用水總量保持不變,同時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10%進行計算,到2015年,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必須降至12.7立方米,下降幅度達到43.8%,年均下降9.1%。再節水,節省更多的水,才是唯一的出路。
但每年9%的下降幅度,如何實現?
5未來的對策
擺在北京工業面前的一道難題是,已經做了這么多年的“節水文章”,究竟還有多少潛力可挖?而且這“潛力”必須是一個達到甚至大于9.1%的數字。
在工業用水規模保持在當前的5.2億立方米,甚至更少的情況下,北京能否承載一批高技術和現代制造業項目落地,發揮科技支撐的引領作用,使科技成果產業化,進而實現全市工業單位增加值水耗大幅降低,是“做強二產”能否實現的關鍵。
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從數據上分析,可以通過兩種途徑來進行。
首先,落實調整改造計劃,可以進一步減少工業用水量。通過當前已經列入計劃、有利于推進工業節水的項目進行梳理,累計可以減少工業用水8000萬立方米,占目前本市工業用水總量的15%。
這8000萬立方米來源主要為:首鋼全面停產后的1574萬立方米;華電北京熱電關停后的422萬立方米;繼續“三高”退出的350萬立方米;神華國華北京熱電實現用水閉路循環節省的5000萬立方米,等等。
其次,加大結構調整力度,騰退出較大工業用水空間。如果我們對熱電、化工和冶金這三大高耗水行業進行分析,熱電屬于城市基本保障行業,未來發展必須保持平穩增長,只能通過技術改造和循環利用實現節水,而化工和冶金則可以通過加大搬遷實現節水。
按照工業行業的用水效率進行測算,若調整退出化工、冶金行業295億元的增加值,占這兩個行業增加值的86%,可以騰退出1.1億立方米的水量。
以上兩項合計,可騰退近2億立方米的用水空間,按照當前的制造業用水效率計算,可供高技術和現代制造業增加值增長4倍多,完全可以承載一大批高端制造業的發展。因此,“做強二產”完全可行。
對此,有關專家建議未來的北京工業應該在產業結構深度調整等方面加大力度。
根據可行性分析,未來化工等落后產能在五年內退出比重將達到24.6%,高技術和現代制造業年均增長19.6%將可以實現“十二五”時期工業增長10%而用水總量不變的目標。因此,北京未來應加大化工、冶金等落后產能的調整退出力度,大力引進符合首都產業發展的高技術和現代制造業項目。
同時,還應加大工業廢水循環利用力度,根據測算,目前本市有70%的工業廢水資源量可供開發使用,可以減少工業數千萬立方米的新水用水量。特別是隨著“退城進區”的逐步推進,工業布局由分散轉向工業園區集中,更多的工業園區如果效法亦莊等處的節水管理、再生水利用等先進經驗,各個新興園區的節水效果將大于曾經的傳統制造業。
而工業節水的管理力度也不可松懈。首都更應嚴格項目準入制度,制定嚴格的用水標準,并繼續實施企業用水定額管理。有關專家還建議,要更加積極地運用市場機制進行節水,水價應該能夠充分體現水資源的稀缺程度,實現用水價對高耗水企業的成本約束。
缺水的北京,向觀念要水、向機制要水、向科技要水,“做強二產”的前景將一片光明。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