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能源:到底用還是不用
更新時間:2011-11-18 09:52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
閱讀:900
汽車用上了玉米汽油、飛機用上了地溝油……經濟又環保的生物能源,一時成了石油的最好替代品。然而,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最新發布的《生物能源的潛在風險和潛在效益并存》報告卻發出了警告:為了從不可持續的生物能源擴張中拯救人類與地球,必須制定強有力的社會和環境保障機制。
生物能源擴張帶來了哪些危害?記者對浙江省農科院病毒學與生物技術研究所易可可研究員進行了專訪。
易可可說,國內相關行業目前對生物燃料的迅猛發展及其破壞生態等負面影響也已極為關注,且努力在尋找一個契合點,即以環境保護為前提,研發生物能源。
由廚房廢油加工制成的“地溝油”,人人得而誅之。但是,如果能把它開發成綠色、環保低碳的生物燃料,又有何不可呢?根子還在“環保”二字。
易可可說,生物能源本身并無好壞之分,但也是把雙刃劍。如果使用得當,它就有助于緩解氣候變化,并將成為全球更多人口的可靠能源。然而,如果不能科學地生產和利用,它則會對已處于嚴重資源危機中的地球造成更大的壓力。
現狀:熱帶雨林消失、糧食不夠吃
生物燃料從哪里來?一般,可以從麻風樹、亞麻薺、海藻和鹽生植物等植物中提取。生物燃料一旦被大量使用,能源作物的土地擴展則會嚴重威脅到森林,可能使大片的熱帶雨林和生態系統遭到破壞。
數據顯示,在巴西,甘蔗僅作為榨糖原料時,種植面積約100萬公頃。但被用作生物能源后,其種植面積已猛升到540萬公頃,一些地方甚至毀壞森林來種甘蔗。根據巴西的計劃,未來10年,生產乙醇的甘蔗種植面積將增加到1000萬公頃。專家指出,這將致使森林覆蓋率降低,從而抵消了蔗糖乙醇燃料的環保效應。
即使生物能源產自人工種植的樹林,也可能對地球生態造成不良影響。WWF報告指出:第二代生物燃料以麥稈、草和木材等為主要原料。這些原料,尤其是木材的大量使用,導致了速生樹種的大量種植,擴大了人工林的面積,在一定程度上對物種多樣的天然生態森林造成破壞。
眼下,國內不少地方植樹造林都會選一些楊樹等速生林,森林覆蓋率上去了,對植物生態多樣性卻是一大沖擊。也就是說,當人們用人工林替代生態林時,就埋下了“生態危機”的種子。2007年,四川省政協在《警惕速生林營造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中指出:很多農村將已有的生態系統徹底毀壞,改種巨桉等速生樹種。由于種植單一的植被結構,不像原始大森林,整體生態環境應對氣候環境承受力大大降低。
以棕櫚油為例。產自油棕的棕櫚油是一種廉價的植物油,被大量用于食品加工、化妝品和生物能源等行業。而油棕的種植則成了印度尼西亞森林毀壞的“罪魁禍首”。在1986年到2006年的20年間,印度尼西亞油棕種植面積增長近10倍,但自1990年起,印尼有2800萬公頃雨林遭到破壞。
生物能源“搶占耕地”又是另一大罪狀。生物能源要靠能源作物來生產,而能源作物的生長離不開土地。目前,地球上耕地數量有限,且漸被工業用地擠占,當能源作物的需求增加,就意味著更多糧食耕地的消失。
生物燃料行業使用包括谷物和植物油在內的食用原料,也因此被釘上了“引起全球食品價格通貨膨脹”的十字架。報告里同樣指出:如果沒有適當的行動、政策和目標保障,作物性生物能源會與不斷緊張的農業生產用地產生競爭,并可能導致森林和其他天然生態系統轉變為農業用地。
目前,盡管全球饑餓人口超過10億,但美國卻有40%的谷物用于生產乙醇。與糧爭地,改種能源作物,這在我國北方已漸成氣候。2006年,一份關于東北地區糧食物流的調研報告指出,東北地區的大部分玉米都被就地轉化成淀粉、乙醇等工業原料,嚴重影響了糧食玉米的耕地面積。
生物燃料技術的應用“風起云涌”,大有全球擴張之勢,由此帶來的能源作物與糧食作物爭地、生物燃料需求引發全球糧食價格上漲、甚至破壞森林和其他天然生態系統,無疑將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改變:邊際土地“造”能源或是出路
化石燃料消費帶來的全球環境問題以及其將來的枯竭,這已是大勢所趨。由木材、甘蔗、玉米和藻類等生產的各種生物能源,常常被人們標榜為替代化石燃料的環境友好型能源。如何把它用好,并依賴它實現人類的減排目標,這已成為有識之士的熱議話題。
“比如不與糧食作物爭地,這要怎么實現呢?我認為可以通過改進農業生產效率來實現。也就是說,以同樣的或較少的土地和水,生產出更多的作物。如果沒有這種改進,那么糧價將可能上漲,并導致貧困社區愈發脆弱。”易可可說。
另外,還有一種做法正在成為大家的共識,那就是開發利用邊際土地,來生產生物能源。
什么是邊際土地?礦山開采、重金屬冶煉帶來了大量重金屬污染場地,這些土地上如果種植糧食作物,誰也不敢吃。而在重金屬污染邊際土地上種植非食用性的能源植物,可以成為一種新興的生物能源生產趨勢。
“我們有些地方示范栽培的五節芒、荻、甜高粱和甘蔗等是生物乙醇生產的重要原料。其中,芒草在歐美發達國家常被稱作“生物燃料”,因為它很容易干燥,可以通過燃燒法提供能源。最主要的是芒草耐受邊際土壤,極端惡劣環境下也能生長,所以可以大量開發利用。目前,浙江農林大學正在試種芒草,今后也希望浙江能種植更多針對不同氣候條件的能源作物。”
易可可說,以前很多搞農業的,對生物能源很反感,認為人都吃不飽,耕地還用來種能源植物,其實這個問題可以規避,也已經引起了國內生物能源專家們的重視。
“以高粱為例,它可以修復土壤和植被,高粱又是高含糖量,發酵可以做乙醇。我們現在就在考慮,在邊際土地,即耕作無法利用或由于礦區污染、重金屬污染,無法種植糧食作物的荒廢土地上,種一些高粱,割一茬收一茬。目前已有項目在洽談,希望能很快產業化,并大面積種植。”
如果能將大量荒廢邊際土壤利用起來,發展生物能源,這個潛力是巨大的,也就不用擠占農業耕地,又能做生物能源。現在國內很多人都在關注,這也將成為一種趨勢。
生物燃料的使用兼具經濟效應和環保效應。全球性的溫室效應日趨嚴重,而各種礦物燃料的碳排放量卻有增無減,這使得開發綠色的、可持續的生物燃料迫在眉睫。
WWF在報告中也規劃了生物能源的未來:首先讓能源的分配更公平,生產更高效;其次減少能量總需求量;第三改變消費模式;最后制定并推動制定自愿框架和監管框架,并不對生物多樣性、糧食安全、水資源、人權和人們的生計產生負面影響。
爭議也好,批評也好,環保人士的擔憂不無道理。一些研究人員表示,短期內太陽能還很難運用在飛機上,而除了“生物能源”外,目前還沒有可替代的“新能源”。目前,生物燃料的研發正處在初級階段,何時能夠克服技術障礙,解決其原料來源“多樣性”等問題,正是“生物能源”能否被大量使用的關鍵所在。
“新一代人工林”理念和方法對尋求速生豐產種植園的能源企業是另一種有價值的工具。新一代人工林堅持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保護并強化生態系統的高保護價值、保證各利益相關方能夠有效參與種植園開發和促進經濟發展的理念。
由此看來,應該允許在一定范圍內,或一些國家繼續研究和使用生物燃料,畢竟目前還沒有更好的替代能源,而且當前又處在經濟不景氣、石油價格高企的階段。因為只有在使用中才能更好地對這種“能源”進行更深的研究,或許研究會發現更多的替代原料,并減少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
“生物能源”的使用關系到全球的生態平衡,要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和各國政府的支持,還有較長的路要走。然而,無論如何,在這條不斷探索的道路上,生物能源的潛在風險和潛在效益并存,開發與使用始終要以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為前提。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