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能源也能產生污染
我們應該告訴下一代,切勿盲目迷信生物能源。
當我們美好地期許以后可以用甘蔗造酒精、用玉米制汽油、用太陽能加熱洗澡水時,殊不知,這些綠色能源背后,其實隱藏著可怕的環境威脅
綠色總給人親近的感覺,當可新能源被冠以綠色能源的名稱時,人們便對其抱有美好憧憬:只要我們使用綠色能源,清新的空氣、潔凈的水源,以及經歷巨變而煥發新生的經濟將呈現在我們面前。
但事情往往不這么簡單。近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最新發布的《生物能源的潛在風險和潛在效益并存》卻給我們“美好的憧憬”潑下一盆冷水:如無適當的行動、目標和政策,發展生物能源就會演變出在“環保”名義下繼續破壞地球生態的惡果。
WWF潑了盆冷水
“生物能源的生產如果管理不善將摧毀寶貴的生態系統、危及糧食和水的安全、傷害到農業社區、加重能源消費中的浪費現象。”2011年是世界森林年,世界自然基金會近日發布了《森林生命力報告》,其中的第二章《森林與能源》對生物能源的發展提出如是忠告。
其實,生物能源的擴張可能對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產生進一步的壓力,早已是不爭的事實。世界糧農組織之前就指出,能源作物與糧食作物存在爭地風險。按照目前的生產條件,大約需要2500升的水才能生產1升的液態生物能源,而同樣數量的水所能生產的糧食卻可滿足一個人的日均食物需求。因此報告指出,在農業生產效率沒有明顯提高的情況下,糧價將可能上漲,無力承擔糧價上漲的貧困社區將愈發脆弱。
WWF報告還顯示,第二代生物燃料以麥稈、草和木材等為主要原料,導致速生樹種大量種植,對物種多樣的天然生態森林造成破壞。棕櫚油就是“典范”,1986年隨后的20年間,印尼棕櫚樹種植面積增長近10倍,但自1990年起,印尼有2800萬公頃雨林遭到破壞。
不僅如此,作物的種植、能源的提煉和運輸需要能源,作物擴大栽培和集約經營導致的土地直接和間接改變也會產生溫室氣體排放,導致負的碳平衡。
WWF總部氣候與能源項目負責人薩曼莎·史密斯向《國際先驅導報》指出:“森林或農村土地在被轉化的過程中會增加二氧化碳排放,而生物能源生產全過程所排放的溫室氣體,也并不一定比化石燃料少,玉米乙醇就是例證。”
如不對生物能源發展所潛藏的社會問題加以管理,后果可能還包括不平等狀況的加劇,如土地所有權的進一步集中、小農和依賴森林生存的人們流離失所。
綠色能源的不“綠”之處
實際上,關于綠色能源的爭議并非只針對生物能源。
東日本大地震導致的核危機將本已爭議不斷的核能再次推向風口浪尖。日本政府已表示將大幅度調整能源政策,降低對核能的依賴程度;在德國,日本核危機引發的連鎖反應,迫使一貫支持核能的默克爾,決定在2022年前關閉本國所有核電站。據國際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2011》報告顯示,日本福島核事故將導致2035年全球核能發電量下降15%。
備受爭議的還有國內近來風波不斷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今年9月,因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不當堆放含氟固體廢料,致使該固體廢料被暴雨襲擊后,經雨水管線排放至附近小河,導致河水中氟離子超標9倍造成河道大量魚類死亡。
工業廢料問題僅是光伏產業受爭議的一方面,事實上,生產一塊1m×1.5m的太陽能板必須耗費超過40公斤煤。同時,作為光伏產業基礎材料的多晶硅本身即屬于高耗能、高污染產品,從生產工業硅到太陽能電池全過程綜合電耗約220萬千瓦時/兆瓦,而且多晶硅生產的副產物四氯化硅如處理不當也將對環境造成極大破壞。此外,光伏系統所使用的蓄電池所含有的鉛、鎘、硫酸等有毒物質都可能對土壤、地下水等造成污染。
其實,即便被廣泛認為百分百“綠色”的水電和風能,其給環境帶來的污染也不可避免。
水電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業界一直沒有明確定論。2010年12月,環境保護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長凌江表示“水電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比火電造成的污染更嚴重。”與此同時,風力發電在大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所發揮的作用也被打上問號。因為風并不總是存在,風力發電設備就必須使用火力發電方式來抵消風力的不可靠,結果造成二氧化碳減排效果不明顯。
丹麥是大力推廣風能的國家,1999年到2007年間,風能發電量翻番。丹麥天然氣和電網運營商數據顯示,2007年丹麥生產電力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與1990年大體相當。顯然,丹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未因為風能發電的普及而有所減少。
誰最污染
“它們所造成的環境影響以及差異,已得到科學界的廣泛認同。人類需要基本的能源服務,而每一種能源都會產生利弊兩種影響。”薩曼莎·史密斯認為,公眾應該對綠色能源的環境風險,有更加充分、理性的了解。
長期以來,除去因各種利益因素,人們似乎在有意忽略綠色能源的環境風險,WWF告訴本報記者,其實人們忽視綠色能源也會污染環境的很重要原因在于,人們目前推廣綠色能源中,往往過分強調能源使用環節的清潔,而忽略了能源產品從最初研發直至最終消亡整個過程中的污染或清潔狀況。
科學界對能源的綜合評價制定了很多工具,其中一個叫“生命周期評價法”,已得到普遍認同。這種評定工具,既包括制造產品所需要的原材料的采集、加工等生產過程,也包括產品貯存、運輸等流通過程,還包括產品的使用過程以及產品報廢或處置等廢棄過程,這個過程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產品的生命周期。
對可再生能源來說,只有在其使用周期所貢獻的能量,大于其生命周期所消耗能量、其所排放的污染少于所替代的傳統能源產品污染的時候,才是有價值的。
美國科學院2009年發布了一份名為《能源隱性成本:能源生產和使用過程中無法計價的后果》的報告,提出要綜合考慮能源的各種隱形成本,如環境損害、非環境損害、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國家安全。在研究汽車不同的動力來源對環境的影響時,報告的初步結論是雖然靠汽油驅動的技術在空氣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損害要高于其他能源技術,但電驅動車則在綜合損害方面要大于其他能源技術。
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是美國的電力供應仍然是以化石燃料為主,這樣電動車的清潔程度就受到電力本身清潔性的影響,同時電池和電動機的制造也都是高耗能的,制造過程以及回收過程都存在污染問題。
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也發出了對“能源肆意擴張”的警告,警告新能源技術占用土地過多可能會增加對自然棲息地的破壞。在綜合各種能源單位發電量所占用土地的數據后人們發現,生物能源、風能、水能等技術的占地面積要比化石能源技術高得多(生物能源的占地最多相當于煤炭的近100倍)。一個日產6萬立方米天然氣的老天然氣井的單位發電量,竟相當于風力渦輪發電站的20倍。除去基站本身,風力發電往往地點偏僻,從發電地點到城市之間還有幾千公里的高壓輸電系統。
不能先污染后治理
“先污染、后治理”,人類社會已經飽嘗這種能源發展模式的苦頭,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鄒驥告訴本報記者,對于今后的綠色能源發展,公眾一定要了解其綜合的環境影響,理性看待各種能源的優勢和劣勢,最終形成判斷。
而對于生物能源到底是一種威脅還是一個解決方法,世界自然基金會并沒有告訴本報記者答案,而是提出只有良好的管理才能把環境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最大程度地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和保障能源安全。
某種意義上說,發展綠色能源不僅是因為綠色能源本身具有的可持續性特點,更在于綠色能源項目本身也應具有可持續性的特點?沙掷m生物能源圓桌會議項目提出包括保障糧食安全、保護環境、科學管理和利用廢料在內的11原則。
“能源評價的標準是客觀存在的,而重要的是政府應該提高民眾對標準的知情度,并通過立法和法律實踐來確保標準能夠貫徹執行。”薩曼莎·史密斯進一步認為,“社區應該參與到立項咨詢過程并提供建議。我們希望社區民眾在項目破壞環境時要發揮監督機構的作用,這一點很重要。”
2000年后,世界各大國如美國、歐盟、印度、巴西都相繼出臺了綠色能源發展的政策和法律,中國在2007年也通過了《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
但法律法規的出臺從來就不是終點,重要的是要形成一個負責任的社會氛圍。綠色和平項目主任張凱認同這樣的觀點,政府負責任就是要嚴格執法,科學進行環境評估;企業負責任就是要不斷改進生產工藝,減少生產、流通等其他環節的環境破壞與污染;民眾負責任就是要有對污染項目說“不”的渠道和勇氣,自覺踐行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
也許只有這樣,綠色能源才能真正被賦予綠色的稱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