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環保新科技,離我們的需要還有多遠?
盡管北京連續刮了3天的5級大風,但3月31日,第二次全國環?萍即髸是在“污染”的空氣中拉開了帷幕。
據北京市環保局的數據,從3月30日12時到31日12時,除密云水庫監測點“空氣污染指數”是“良”外,其他北京市空氣監測點的“空氣污染指數”均為“輕微污染”和“輕度污染”;不過,PM2.5 24小時平均濃度為0.02毫克/立方米,低于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規定的0.075毫克/立方米的限值。
我國環保科技整體創新能力相對較弱
“沒有環境保護的繁榮是推遲執行的災難!”在第二次全國環?萍即髸希h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感嘆道。
周生賢說,目前,我國每年能源消耗量占全球的19.5%,石油消費量一半多依靠進口,煤炭消費量相當于其他國家的總和,高能耗產生了僅占世界8.6%的GDP,卻留下了許多受污染的城市、全世界1/3的垃圾和頻繁發生的“血鉛”事件。
污染治理,環境問題的解決依靠科技發展,也曾多次強調“實施科技興環保戰略”的周生賢認為,當前,我國環?萍颊w創新能力相對較弱,對新型環境問題探究不深,污染減排科技貢獻率急需提高,環保標準的科學性、系統性和適用性有待增強,整裝成套的環境實用技術相對缺乏,新興環保產業培育機制亟待完善,完善環保技術標準體系任重而道遠。
具體而言,以公眾較為關心的PM2.5污染為例,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解淑艷等表示,PM2.5的濃度雖然是影響能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其濃度與能見度之間存在著非線性和非單值的關系,能見度還受到相對濕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僅監測PM2.5并不能完全確定和說清能見度的高低特征。
“除PM2.5,目前我國一些重要的污染指標尚未開展監測,因此,需從少數獨立的污染物指標監測到相互關聯的多參數污染物指標監測。”解淑艷說。
解淑艷還表示,我國部分監測設備的質量控制技術不能適應大量業務觀測需求。包括PM2.5在內的顆粒物監測設備,是通過儀器自帶的標準校準膜進行校準,目前缺乏對顆粒物標準物質溯源和校準體系等。
“在試點監測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不同型號的監測設備在監測結果上存在一定的差異。目前,正抓緊組織對PM2.5監測設備進行比對實驗,以指導全國做好監測設備選型工作。”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說。
缺乏核心技術,中國企業難以“掘金”
吳曉青說,為實施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建設1500個環境監測點,光是前期就需投入20多億元,每年新增費用將超過1億元。
于是,有人稱,我國空氣污染治理的“掘金時代”已經到來。
但在環保的“掘金時代”,由于我國的環保科技整體創新能力相對較弱、整裝成套的環境實用技術仍然十分缺乏、沒有掌握核心技術,賺到錢的并非是中國的企業。
據先河環保(300137,股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數據,在空氣在線監測系統方面,美國賽默飛世爾公司就占據了我國28%的市場份額。
火電廠氮氧化物減排也是一個典型例子。氮氧化物是“十二五”國家強制減排指標,根據新修訂的《火電廠大氣污染排放標準》,到2015年,7億火電機組中50%都要安裝脫硝裝置,每千瓦造價為90元,預計在“十二五”期間,脫硝市場達315億元人民幣。
江蘇龍源催化劑有限公司總經理趙禹說,選擇性催化還原反應(SCR)技術是目前工業上應用最廣的一種脫硝技術,脫硝效率高,系統簡單,運行維護方便,可靠性高,故障率低。但是該技術主要掌握在美國、日本等國家的手里。此外,催化劑所需主要原料是超細晶型鈦白粉,國內鈦白粉廠商并未掌握此項技術,催化劑的生產技術和原料基本依賴進口。
“國內采用的絕大部分脫硝技術為國外引進技術,這使脫硝催化劑制造成本居高不下。”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副秘書長王志軒說。
全國將開展大氣污染防治等科技攻關
“當前,我國環境狀況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根本改變,壓力還在加大。”不過,周生賢認為,發布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是一個標志性事件,表明了我國環境管理開始由以環境污染控制為目標導向,向以環境質量改善為目標導向轉變,扣響了環境管理戰略轉型的“發令槍”。
“為此,必須堅持科技先行,通過科技手段創新管理理念,深入研究適合國情的環境質量管理模式,大力夯實環境質量管理的科學基礎。”周生賢強調。
為達到科技發展促進“環境質量改善”的目標,科技部副部長王偉中說,國家將加快推進“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的實施,重點推進“三河三湖一江一庫”流域水環境治理科技創新與示范工程,促進我國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
近期,科技部將聯合環保部等部門發布《藍天科技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協調指導全國科技力量開展大氣污染防治科技攻關。特別是針對社會普遍關注的灰霾等大氣污染,將組織開展重點專項科研工作,加快推進大氣污染機理研究、污染物減排、細粒子控制、區域空氣質量改善等科研工作,為解決關系民生的空氣質量問題提供科技支撐。
研究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與產業發展政策及科技發展路線圖,指導土壤污染防治中長期科技工作。啟動實施污染土壤治理與修復技術研發等重大項目,開發一批土壤污染治理技術,培育一批專業化的土壤修復科技企業,為大規模開展土壤修復研究和工程建設奠定基礎。
針對重金屬污染形勢,發布《廢物資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組織實施重點專項,加強國家科技計劃資源優化整合,開展重金屬污染防治全過程的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系統推進金屬資源開發利用與污染防治科學研究。
圍繞環境保護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需求,依托各類科技計劃項目,優先支持環保裝備、廢物資源化、高端環境監測儀器等研發與產業化,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建立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鼓勵科研人員服務于中小微型環保企業創新創業,切實提高環保企業的科技開發能力和產業競爭力等。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