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用衛星、無人飛機 污染監察技術升級
6月11日的武漢,像是全市生起了大爐子:從中午開始,濃烈的煙霧遮天蔽日,能見度只有一兩百米。
而長江下游的另一個城市南京,最近幾天,也遭遇了煙霧的襲擊,天空被涂成了蠟黃色。
兩個城市的環保部門都解釋說,這些城市出現大范圍的灰霾天氣與工業污染無關,是周邊省份焚燒秸稈,又碰上不利于擴散的氣象條件所致。
事實上,秸稈焚燒已經成為夏秋季節影響我國糧食主城區空氣質量的主要因素。最嚴重的時候,甚至影響到機場和高速公路的正常運行。與控制企業的污染相比,監管秸稈焚燒的難度在于起火點往往“出其不意”,沒有固定的時間,沒有固定的地點,僅靠環境監管人員根本管不過來。
近年來,環保部已經開始嘗試用環境衛星來對秸稈焚燒火點進行遙感監測,為環境監察執法和秸稈禁燒治理提供重要依據。衛星發現哪里有火點,環保部就會通知當地環保部門迅速出動,對違法焚燒秸稈進行查處。
環保部還將衛星發現火點的情況列在其官方網站。以6月11日為例,衛星共監測到安徽、江蘇、山東等9個省共有503個秸稈焚燒的火點。其中安微174個,山東188個,是當天火點最多的省份,而且從地理上,也分別與當天污染較重的武漢、南京距離較近。
據環保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負責人介紹說,衛星火點監測最重要的意義是定位精確,能讓環境執法人員準確到達起火點,對違法行為進行查處。
在美國等發達國家,一二十年前就開始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偵察環境違法行為。我國也在2008年9月發射了環境一號衛星A、B星,從天空,為環保部門查處污染者提供證據。
比如,衛星采集到的數據顯示,2011年夏秋季,全國共發現秸稈焚燒點10511個,其中,河南、安徽最多。從時間段來看,我國秸稈焚燒主要集中在夏、秋兩季農作物收割期間,夏季秸稈焚燒強度高于秋季。夏季秸稈焚燒從5月上旬開始,6月達到峰值;秋季秸稈焚燒主要集中在10月。在沒有衛星遙感監測之前,靠人工絕對不可能有如此精準的數據。
業內人士把環境一號衛星A、B星稱作是天空洞察污染問題的一雙“天眼”。偵察秸稈焚燒點僅僅是環境衛星業務應用的一小部分,這雙“天眼”還能預測重要湖泊藍藻爆發的情況,也能偵查到隱藏在自然保護區的破壞行為。
據環保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負責人介紹,他們已建立了一套以環境一號衛星為主、綜合利用其他衛星數據以及無人機航空遙感等數據源的環境遙感監測應用技術體系,對水環境、大氣環境、生態環境都有專門的監測應用系統。在地面監測手段跟不上的時候,遙感的作用就發揮出來。
比如,太湖、滇池、巢湖等湖泊湖面面積較廣,傳統對藍藻監測的模式是,監測人員劃著船,在各個監測點對藍藻的濃度進行監測,十天半月也出不來一套完整的監測數據。而現在靠衛星遙感數據,每天都能對全國主要的湖泊進行藍藻的監測預警。
除了藍藻外,環境衛星的監測還包括海水溢油、核電廠的排水、飲用水源地等。在生態保護、災害監測評估等方面,生態遙感監測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特大自然災害,對區域生態系統到底有多大影響,災后重建在生態保護方面要注意什么?這樣的問題,在“天眼”與“地面”的協同中都找到答案。
環境衛星不僅做藍藻、秸稈焚燒等日常常規監測,當有突發事件,或環保執法人員對某些地區的污染或生態破壞存疑時,衛星也能從天上提供證據。為了彌補衛星遙感監測的不足,環保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還增設了用無人機偵察的業務。
幾個月前,環保人員發現沿海一家煉油企業在建設過程中有異常行為,懷疑該企業正在建設的項目與提交審批的環評不一致。可煉油廠占地面積大,要靠執法人員從地面上找到未批先建的項目無異于大海撈針。最后,用無人機從廠區上空飛了一圈,輕而易舉就找到了在煉油廠的廠區內,確實有一處未經批準的項目正在偷偷建設。
目前,我國自然保護區的面積已經占到國土面積的15%,但通常自然保護區都面積較大,交通不便,所以一些破壞保護區生態環境的行為很難被發現。自從環境衛星上天以后,會定期對自然保護區進行體檢,目前已經對33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人類活動進行了遙感核查。最近,環境衛星就發現,河北昌黎黃金海岸自然保護區內悄悄建起了一片高爾夫球場。
據介紹,今年年底,我國還有可能發射新的環境衛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