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檢測“地溝油”方法尚無解
早餐是早點攤上的油條或油餅,午餐和晚餐是樓下街邊小食店的炒菜或蓋飯加炸雞排,夜宵是速食店的炸薯條或大排檔的麻辣燙,周末與朋友相聚在饞嘴蛙、水煮魚、各式麻辣香鍋火鍋店......在生活中的飲食環節上,外出就餐讓人們隨時有可能與“地溝油”邂逅,如何避免遭遇“地溝油”,民眾將希望寄托在餐桌菜品用油品質的快速檢測方法上。
面對與日俱增的“地溝油”數量和愈加完善的“地溝油”收集加工銷售鏈條,業內一直在研究并期待著完善“地溝油”檢測標準和方式,
“目前‘地溝油’產生量驚人。據統計,地溝油約占到餐廚垃圾的10~15%,全國年產約300~450萬噸,其中北京的餐廚廢油量已達到了300噸/日。”在“2011(第五屆)固廢戰略論壇”上,北京工商大學化工與環境工程學院的任連海教授為與會人員解讀了中國目前“地溝油”問題的現狀。據任連海介紹,當前的“地溝油”去向主要有三種途徑:一路用于飼料生產,一路用作化工原料,另一路則是令人談之色變的“返回餐桌”。而對于回流到餐桌上的“地溝油”,多數是與品質合格的食用油“混摻”。“調和油和色拉油摻入的可能性大,純大豆油和花生油摻入地溝油可能性相對小一些。如果摻入的量較小,很難檢測出來。”任連海介紹道。
去年年底,衛生部組織向社會廣泛公開征集“地溝油”檢測方法,共收到762份關于檢驗方法或檢驗指標的建議。其中,有281個單位和個人提交了315項“地溝油”檢測方法。今年5月,衛生部初步確定了“地溝油”檢測的4個儀器法和3個可現場使用的快速法。“但是,‘地溝油’成分復雜,差異性大,給檢測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這些檢測方法還需要進一步驗證和完善。”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王竹天指出。隨后,一則“地溝油檢測方法不適用于個人,僅對機構公開”的新聞,將人們欲親手檢測“地溝油”的愿望扼殺。
除上述衛生部的官方“地溝油”檢測方法,對于“地溝油”的“非主流”檢測方式也頻現網絡,那么這些民間檢測“地溝油”方法可靠嗎?其技術含量有多少? 檢測之外,“地溝油”的源頭管理、處理處置又面臨什么困難?8月10日,由中國固廢網、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共同主辦的2012固廢熱點論壇,關注“餐廚垃圾處理處置與利用”,眾多業界專家學者、研究機構將就上述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