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偉光:用膜技術把污水變成飲用水成本比海水淡化低
近年來,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很多國家普遍面臨的問題,再生水作為一種解決水供應短缺的方法逐漸受到重視。作為全世界首個使用“新生水”的國家,新加坡在這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
新加坡在(上世紀)60年代是一個非常缺乏淡水的國家。而且當年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之后,還特別與馬來西亞政府簽訂了一份非常重要的供淡水協議。至今,短短幾十年時間里,可以說新加坡已經擁有了自給自足,生產淡水的能力。這方面,人們可以聽到新加坡有著名的“四大水喉”。其中,新生水又是“四大水喉”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新生水是處理過的用后水,也就是中水循環使用。它是運用先進的膜技術及紫外線科技,將中水進一步凈化所得,其純凈度高于飲用水。這一項目由新加坡國家水務機構公用事業局在2002年推出,是新加坡永續供水策略支柱之一。目前,新加坡的新生水主要用于工業,但也有一小部分注入蓄水池,與天然水混合后送往自來水廠,經處理達到飲用水標準后,送往千家萬戶。
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三達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藍偉光向記者介紹:“我們用膜技術做海水淡化的時候我們發現,如果用膜把污水變成可以飲用的水,它的成本比海水淡化更低,因為它比較節能,處理起來也方便,能耗比較低,成本也比較低。所以,新加坡發現了這一研究的苗頭以后,大膽地從海水淡化轉向以新生水的研發為主體。所以就掀起、開展了新生水的開發。”
通過6.5萬次以上的科學測試檢驗,新生水遠高于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飲用水標準。2002年新加坡國慶期間,時任新加坡總理吳作棟品嘗新生水的畫面至今仍歷歷在目。
此外,為鼓勵更多場所選用新生水,新加坡政府特意將新生水的定價低于自然水源,這使得很多使用自來水的景觀和大型水上娛樂項目換用了新生水。同時,新加坡政府還鼓勵公眾參觀新生水訪客中心,了解新生水戰略,見識新生水生產流程,免費品嘗新生水,消除疑慮。
新加坡公共事業局新聞發言人佐治·馬德哈萬表示,新生水有很多用于加工工業,比如晶圓廠、微芯片制造等,它們消耗了大部分的水資源。而目前,這些工廠已經使用新生水代替自然水進行加工。又比如,酒店里的空調也會消耗很多水源,而目前很多酒店也使用新生水代替自然水處理他們的空調冷卻系統。很多工業、企業發現,使用新生水是一項成本較低、效益明顯的選擇。
新生水項目是水資源“化危為機”的典范。由于新加坡是一個人口密集、淡水資源有限的島國,水源供應從新加坡建國以來就是一大難題。憂患意識使得新加坡政府推出“四大水喉”戰略,以實現水源的多樣化,即新生水、本地收集雨水、進口水和海水淡化。
佐治·馬德哈萬還說,不管是本地收集的雨水,還是從鄰國引進的進口水,這些水資源都仰仗于天氣。當新加坡本土出現旱災的時候,鄰國馬來西亞也會同樣出現旱災。因此,他們都是“靠天吃飯”的。但目前,我們兩項非常規的水資源,新生水和淡化海水則不同,他們沒有那么依賴于天氣,而更加依賴于技術和能源。這兩者一起,為我們提供了強健而永續的水資源。
目前,新加坡45%的用水面向日常飲用,而剩余的55%則面向商業或工業生產。通過新加坡政府廣開水源、加強節水宣傳教育等,這一原本淡水嚴重匱乏的島國現已成長為國際性水務中心。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