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瀝液“還清”日替代自來水450噸
生活垃圾里含的滲瀝液也能變廢為寶。日前竣工試運營的豐臺區生活垃圾循環經濟園將垃圾滲瀝液收集起來,經過綜合處理變成再生水,用于廠區內的綠化植被澆灌和市政道路降塵噴灑,每天可節約自來水約450噸。
與本市已經建成的滲瀝液處理廠相比,這座新建的處理廠不但節水,還可以節油。昨天,運營單位北京環豐世紀綠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師劉學建表示,廠內運行的全市首座沼氣燃料厭氧反應器可用沼氣替代30%的柴油作為燃料加熱,按照目前的油價計算,一年節油1100多公升。
配套垃圾場 把廢品“吃”得更干凈
“雖說是相生相伴,可滲瀝液的危害要比衛生填埋的生活垃圾大得多。”劉學建介紹,滲瀝液是垃圾在堆放和填埋過程中由于發酵、雨水沖刷和地表水、地下水浸泡而滲濾出來的污水,是一種成分復雜的高濃度有機廢水。滲瀝液的危害有多大?有研究表明,垃圾滲瀝液中主要包含有機污染物63種,其中已被確認的致癌物1種,促癌物、輔致癌物4種,致突變物1種,被列入我國環境污染物“黑名單”的有機物還有6種。
鑒于滲瀝液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巨大危害,按照相關規定,生活垃圾填埋場應該與滲瀝液處理廠配套規劃實施。
園區內的滲瀝液處理廠緊挨著豐臺北天堂垃圾填埋場,作為城南計劃的重點項目,處理廠一期投資約6500萬元,它的建成投產,一改之前此地的滲瀝液處理只能依靠外送的局面,大大降低了生活垃圾在處理過程中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的可能性。
昨天上午,當記者來到廠內的生化池邊時,只聽到“嘩嘩”的水流聲,并沒有聞到垃圾發出的臭味。
“我們這里的滲瀝液處理都是密閉運行的,完成處理前的污水基本不會在露天暴露,自然不會散發氣味。”劉學建說,生活垃圾滲瀝液的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垃圾進入廠區前沾染的雨污水,會在分篩預處理時被排出;另一部分則是地下填埋后的滲出液體,通過地下導流槽直接流入處理設施。之后,占垃圾總重25%的滲瀝液會經過多層綜合處理,出水水質達到國家規定的回用水標準。
泥水分離 副產品變成好燃料
在廠區中央,一個熊熊燃燒的火炬成了這里的標志性建筑。火炬成天這么燒著是很壯觀,可這得消耗多少能源?
“火炬里燒的都是從垃圾里抽出來的沼氣。” 劉學建指著南側一個10米高的圓柱體大罐說,設置這個中溫厭氧污泥床反應器的目的,是使滲瀝液“泥水分離”后去除有機物,而從污泥中分離出來的副產品沼氣,則可以部分替代常規燃料柴油,保證反應器加熱燃料的部分“自給自足”。
在燃料供應設計上,中溫厭氧污泥床反應器在本市率先采用了獨特的柴油、沼氣“雙供式”結構,讓幾乎沒有生產成本的沼氣替代30%以上的柴油用量,兩種燃料輪換著為厭氧反應器供熱。
恰逢昨天處于“沼氣期”,一時富余出來用不了的沼氣就被直接點燃,沼氣中的主要成分甲烷經過燃燒被分解成了水和二氧化碳,這些排放物基本不會影響環境質量。
劉學建說,由于設備尚處于試運行階段,沼氣對柴油的替代率暫定為30%。隨著生產工藝的穩定,這一比率未來很可能提高到50%以上,屆時園區內還可能會考慮增建一個儲氣罐留住富余的沼氣,更好地實現循環經濟。
膜處理 滲瀝液“褪色”至澄清
在近百平方米的膜深度處理車間里,包裹著膜處理設備的數十根管道縱橫交錯,相當于一個小型的污水處理廠,這里最顯眼的當屬與處理設備相連的“三杯水”,它們其實是處理效果的三個觀測點。而表面孔洞最小只有1納米的一層層膜結構,就是為了把污水中的污垢都攔住,只“允許”水分子通過。
第一杯水就在膜處理前端,雖然已經經過了中溫厭氧系統和膜生物反應器系統兩大工序凈化,尚未開始膜處理過濾的滲瀝液污水仍然呈茶色;經過初次膜過濾后,位于處理設施中端的第二杯水則變成了淡黃色,而且油膜已經不見了;而處理過后的第三杯水則完全澄清,看上去和自來水沒有兩樣。
北京環豐世紀綠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羅英海表示,滲瀝液處理設施目前可以滿足豐臺區內生活垃圾的處理需求,經過處理的再生水被廣泛用于填埋場廠區降塵、綠化植被灌溉,以及市政道路降塵噴灑等,可全部替代自來水,該項目未來最大處理能力將達日均1200噸的規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