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門公信力下滑 老百姓對環保數據"老不信"
“老不信”困境,破壞了政府機構與民眾的信任關系,增加了社會成本和生活成本,也增加了民眾的不安全感。
湖南省平江縣環保局正遭遇一場信任危機。環保局的多份監測報告都顯示,平江縣長壽水廠的水質符合國家標準,該縣疾控中心在媒體上公布的檢測結果也稱水質合格,但平江縣長壽鎮2萬居民卻不相信這些報告。當地居民堅持購買山泉水,“凡是進肚子的水都不用自來水”,原因是有傳聞稱長壽鎮的水源遭到了污染。
按照常理,環保部門是環保數據的權威監測者和發布者,環保部門出具的官方報告,理應是澄清傳聞的有力武器。但現在的問題是,由于很多地方環保部門和相關企業的公信力堪憂,在涉及公眾切身利益的環保問題上,老百姓對他們發布的數據“老不信”。
檢索媒體報道,就可以發現很多類似案例:比如,廣州市環保部門稱2012年全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高達98.4%,報告剛一發布就遭遇“數據注水”的質疑;再比如,近期遭遇數千頭死豬漂浮事件之后,上海市水務部門的檢測結果稱“水質指標正常”,很多上海市民同樣對此持懷疑態度。
老百姓為何容易對環保數據“老不信”?一方面是因為,環保問題與公眾的健康和利益密切相關,只要社會上有事關安全的傳聞出現,很多人都會抱著“寧可信其有”的態度;更關鍵的原因在于,政府部門發布的環保數據,有時與民眾的感受存在明顯偏差——空氣質量糟不糟,水質情況好不好,每位民眾都有發言權,如果官方數據總是與民眾的切身感受相悖,只會降低相關職能部門的公信力。
這種“老不信”困境,破壞了政府機構與民眾的信任關系,增加了社會成本和生活成本,也增加了民眾的不安全感。破解這種信任危機,最關鍵的舉措是增加環保數據的公信力。具體來說,一是要完善相關的標準體系,建立更加科學的信息采集機制,提高樣本采集的代表性;二是要通過更加充分的信息公開,提高環保信息的透明度;三是及時回應公眾質疑,并為公眾提供更加多元的監督渠道。
當然,我們還需要防范的一種情況是,可能有一些不法商家和個人為牟私利,故意散布虛假傳聞。這種情況雖然不多,但卻很容易給環保部門的工作帶來困擾。湖南平江縣的“自來水恐慌”中,是否存在商家造謠的問題,也需有關部門介入調查。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