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廬行政村都建起污水處理工程
浙江省桐廬縣隨著全面實施“清潔桐廬”行動,大力推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整村推進工程,從根本上減少了對村內河溝池塘的污染。如今,在桐廬隨處可見像小花園一樣的污水處理工程,不但解決了生活污水問題,也成為村里一道亮麗的風景。
截至今年年初,桐廬縣已經建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共2000余座,鋪設污水管網2500余公里,設置窨井7萬余口,所有行政村都完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建設任務,基本實現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全覆蓋。
■開展以評促改
□實行績效掛鉤
連日來,在桐廬縣的鄉間小巷,有一群人掀開各個村的污水工程窨井蓋,查看污水工程的進出水情況,對部分工程的進出水水樣進行了水樣采集。這些人就是正在進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第二季度長效運行考核的美麗桐廬建設辦工作人員。這樣的考核每年都要組織4次。
為實現“建成一個、管好一個、見效一片”的成效,桐廬縣在2010年第一批項目正式投入運行時,就制定下發了《桐廬縣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運行維護管理考核辦法》,對監督主體、考核對象、考核方式、資金補助、評優條件等方面進行了明確。2011年11月,考慮到窨井數量的增加及建設標準的提高,為鼓勵管理人員積極性,又出臺政策,將補助標準由原按實際在冊人口6元/人和工程數量500元/口提高為按實際在冊人口10元/人和工程數量1000元/口進行核算,確保了“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的管理機制有效運行。
桐廬縣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長效運行管理工作均以“村民自建自管”為原則,以相關行政村為責任主體,聘請本村村民為管理人員的方式進行,全縣共配備了污水處理工程長效管理人員共340名。
■整治農村溝塘
□復原生態本色
把美人蕉移栽到水邊,吸收水體中氮、磷等營養物質;放養螺螄,讓它吃掉水中的藻類;設置小型噴泉,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建設人工生態浮島凈化水質……桐廬縣橫村鎮陽山畈村的村民發現自從村內池塘經過“梳妝打扮”后,原來水質經常發黑發臭的現象越來越少,發臭多年的池塘全面煥發生機。這正是桐廬縣實施的農村河溝池塘生態化改造工作的一個縮影。
據桐廬縣環保局工作人員介紹說:“把美人蕉等親水性植物種在水邊,不但可以阻擋土壤顆粒隨著地表雨水進入池塘,還能吸收水中的營養物質。增設生態浮島,讓植物在類似無土栽培的環境下生長,植物根系自然延伸并懸浮于水體中,不僅賞心悅目,也可以吸附、吸收水中的氨、氮、磷等有機污染物質,為水體中的魚蝦、昆蟲和微生物提供生存和附著的條件。”
由于池塘生態化改造是一種既具有污水治理功能,又兼備園林水景觀效果的多功能的實用生態設施,大受老百姓歡迎。今年桐廬縣在分水鎮新龍村、江南鎮環溪村、荻浦村等5個行政村開展這項工作,目前已全部完成方案設計工作,正在進行招投標工作。
■建立數字平臺
□通報最差工程
走進桐廬縣瑤琳鎮姚村,村口一邊是生態化改造的小溪,清澈見底,流水潺潺,另一側是能容納1000余人的太陽能微動力污水處理工程,生長在人工濕地上一簇簇盛開的美人蕉和綠油油的傘草生機勃勃,蝶飛蜂舞,仿佛一個小花園。
在桐廬縣這樣的農村污水處理工程有2000余個,分布在全縣183個行政村,為監管好這些點多面廣的工程,桐廬縣適時出臺農村生活污水、農家樂污水治理長效管理辦法,實施“最差工程”評選,公開通報。此外,縣農整辦每年還對每個污水處理工程開展季度檢查考核,并將考核結果與補助掛鉤。
同時,桐廬縣還創新運用了農村生活污水數字化管理平臺、移動導航巡查和快速監測反饋系統。
今年桐廬縣在10個污水處理工程開展在線監控、監測試點。通過電子監控,農整辦工作人員不到現場,就可對工程現狀一目了然,發現無出水或植物枯萎可及時通知當地管理人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