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鄉鎮垃圾焚燒場為何“難產”?
中國垃圾焚燒產業50%以上的市場在縣域,但目前縣級鄉鎮級政府為何沒有積極性建設垃圾焚燒場?第十三屆中國國際環保展覽會上給出了答案:在目前普遍的BOT模式下,垃圾焚燒發電補貼金額與財政主體財力卻成反比。
比如,某省會城市建2000噸垃圾發電廠,省里給予垃圾補貼費大概60元/噸;到了縣里面,垃圾發電廠一般為300噸以下的,算下來垃圾補貼費大概要給120元/噸。補貼需求和財政能力正好是相反的,縣里覺得建不起,就干脆不建了。
填埋是永久的“毒瘤”
中國垃圾焚燒產業50%的市場是縣域也就是中小噸位的市場,這些市場現在主要是以填埋為主。浙江泰來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鮑海明表示,東部地區沿海城市已經沒有足夠的土地資源浪費在填埋上。而且,填埋是永久性的城市“毒瘤”,得永遠提防它們,如果“破裂”了會對地下水造成污染。
鮑海明建議,一個填埋場配一個垃圾焚燒廠的設置,才可以基本上保持城市垃圾處理的長治久安,用焚燒技術做減量化和無害化,填埋場作為預留。
中小噸位也能賺錢?
盡管縣域政府缺乏減少動力,但據鮑海明介紹,從企業的角度來講,300噸以下的垃圾焚燒項目是可以賺錢的。
“舟山島上鄉鎮的垃圾每天產生25噸,可以在焚燒解決海島垃圾問題的同時,產生能源——平均一噸垃圾發300度電,垃圾焚燒產生的熱量直接用于魚的烘干。設備投入成本上可以做到20-25萬元一噸。”
本文由"源板新聞"發布,微信公眾號:EnergyandResources.掃描上方二維碼加為好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