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治霾啟動“芬蘭經驗”
1月6日,南寧、柳州、桂林的空氣質量為重度污染,1月7日,貴陽市氣象臺發布該氣象臺有史以來首個霾黃色預警信號;河北氣象臺在一天之內共發布了三次霾黃色預警信號;青島因為霧霾高速關閉航班延誤;北京、濟南、鄭州、長沙……都籠罩在霧霾中。“霾”,這個在2013年讓數以億計的人煩惱的東西,如影隨形般進入2014年,不但沒有消失的意思,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讓藍天難覓,健康受損。
我們的鄰國韓國,同樣被霧霾困擾,五花肉,防塵口罩、礦泉水、口腔清潔劑等“防霾用品”銷量大增,政府也緊急出臺了第二輪大氣治理的規劃。
顯然,“霾”不但不是中國獨有,而且應該算是世界問題。許多國家在進行工業化的過程中,都曾出現過重度空氣污染,最著名的就是當年的“霧都”倫敦,有些地方甚至比中國現在還要嚴重,他們也是經過了幾十年的治理,才重見藍天的。
如今,中國也加大了霧霾的治理力度,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各城市也在積極行動,比如北京市發布實施《北京市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分解落實84項重點任務,各區縣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簽訂目標任務責任書,以PM2.5污染治理為重點的大氣污染防治戰役拉開序幕。
我們還可以借鑒一下曾經經歷過工業化進程國家的治理經驗,比如芬蘭,同時看看,與我們同樣為霧霾所困的國家,諸如韓國,是如何治理的。
“幾十年前,在芬蘭的大城市,雪落到地上、墻上,幾小時就會變成暗灰色,如今能一直保持白色。”回憶起很多大城市在城市化和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大氣污染,芬蘭清潔技術委員會執行董事赫爾恩貝爾格這樣告訴記者。
芬蘭地處北歐,三分之一位于北極圈以內,論人口,不及中國一個大城市,論面積,不及云南省,這樣一個清靜之地,不但曾經污染嚴重,而且在治理的過程中,總結了一整套的經驗。
“芬蘭與中國東部和北部地區有相似之處:冬季氣候寒冷,供暖耗能較大;能源緊缺,需要進口能源滿足本國需求,因而急需提高能效比;擁有造紙、鋼鐵等高耗能產業且占比較高。”芬蘭清潔技術委員會中國辦事處主任是一位從事過多年節能減排工作的老專家,任現職不到兩年的他,給自己起了中文名叫司徒寧。
他告訴記者,芬蘭和中國在這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也因此,去年六月,北京市和芬蘭攜手,啟動了意在借助芬蘭清潔技術的能力和經驗,以探討改善北京空氣質量的途徑的中芬“美麗北京”項目。
治理歷時半個世紀
談到芬蘭治污歷史,接受采訪的專家最喜歡坦佩雷這個例子。坦佩雷位于首都赫爾辛基以北約200公里,是芬蘭第三大城市,也是一座重工業中心。
19世紀70年代,坦佩雷造紙業蓬勃發展,河邊聚集了大批工廠,成為芬蘭重要的工業中心。坦佩雷環境保護局長哈麗耶特•維爾貝爾格曾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以前坦佩雷居民主要靠燒柴取暖,工廠則使用重油作為燃料,導致空氣質量很差,硫含量和顆粒物濃度相當高。
隨著政府和公眾環保意識提高,坦佩雷從制度、立法和技術上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實施環境許可證制度。工廠必須達到排放標準才能獲準開工,而且每7~10年要調高一次排放標準;其次,民宅一律納入集中供暖系統,使用天然氣作為燃料;偏遠農村地區,則使用泥炭作為燃料,雖然算不上清潔能源,但硫排放量非常低。此外,能源廠采用熱電聯產技術,供暖同時發電,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在城市和交通規劃方面,坦佩雷也沒有放松。比如,城市主要街道下方、火車站口附近修建大型地下停車場,鼓勵人們步行上街等。坦佩雷市政府城市和經濟發展部長約基•拉埃霍告訴本報記者,汽車在地面停車需來回尋找車位,尾氣排放因此會增加一倍,但如果把車開入地下停車場,加裝凈化裝置,可以盡量保證地面空氣清新。
赫爾恩貝爾格認為,空氣質量改善,主要得益于工廠不斷提高廢氣排放的過濾技術以及城市居民逐漸放棄石化能源,越來越多地使用清潔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如今,芬蘭除天然氣、核能,還廣泛采用地熱、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且各種能源使用均占有一定比例。
經過半個世紀的治理,坦佩雷的空氣質量得到根本改善。維爾貝爾格說,如今空氣中已經檢測不到含硫量,甚至取消了對這一參數的監測。空氣中懸浮顆粒物濃度也大為降低。只有每年開春時,雪地上被碾碎的防滑砂礫經風吹起會導致懸浮物增加。即便如此,每年PM10數值超過50的天數只有約10天,本世紀最嚴重的一年也只有17天,遠低于歐盟規定的35天紅線。
在2010年的一次城市形象評比中,坦佩雷被芬蘭人評為最宜居城市。如今,憤怒的小鳥主題公園和犬山樂園均已落戶于此。
用垃圾發電、生產柴油
可是,芬蘭的經驗能否適用中國?司徒寧告訴本報記者,中國的主要能源是煤,這個事實短期內難以改變。但針對這個問題,還是有辦法緩解。例如,擴大集中供暖范圍。采用社區集中供暖,取代分散式小煤廠,可以顯著減少能耗和污染。同時,還可以考慮進行熱電聯產,進一步提高能效比。在新建樓盤和社區時,要采用節能環保的規劃、設計和建材。
芬蘭是“生態城”概念的誕生地,從上世紀末到現在,已出現很多體現“低消耗、低排放”理念的生態小區。《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在赫爾辛基維基社區采訪時看到,上世紀90年代的樓房,就在外立面貼上太陽能光伏板且豎直安裝,避免冬天被雪覆蓋。住宅采用節能設計,坐在屋子里,把暖氣開到最小,也只能穿短袖。
芬蘭BioGTS公司目前正在黑龍江進行一處生態社區建設。公司的市場主管萊赫托瑪基告訴本報記者,這個小區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采用科學合理的設計,使房屋在保持通風時,最大限度地實現保暖,從而減少能耗,減少污染。
萊赫托瑪基介紹,“以前一直在芬蘭接項目,并不了解中國市場。去年,黑龍江一個代表團到芬蘭考察時,對BioGTS公司的環保建筑設計發生興趣,很快便簽約開工。如今,這個小區已經有一部分房屋落成。”
專家同時介紹,有很多替代能源可以取代燒煤,比如利用垃圾,“城市里最不缺的就是垃圾”。目前,芬蘭已經建有世界第一個工業垃圾氣化發電廠和有機垃圾氣化發電廠。用氣化再燃燒的方法,可以在減少排放的同時實現垃圾再利用。
BioGTS公司所在的于韋斯屈萊地區,位于芬蘭中南部,周邊都是森林和湖泊。這里的居民,很早就有使用生物燃料的傳統。早期是燒柴,后來漸漸采用沼氣,現在則比較普遍地生產生物柴油和生物汽油。
我們在于韋斯屈萊一家農戶采訪時看到,這家人除了養牛產奶,還建造了兩個沼氣能源站,收集牛糞和周邊餐館的廚余垃圾,用于發電和生產生物柴油。他們的生物柴油加油站,每個月都有100多輛車來加油,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芬蘭已經渡過分歧階段
對中國而言,汽車排放也備受爭議。坦佩雷城市和經濟發展部部長拉埃霍向本報記者表示,市政府想要出臺法案,把市中心變成步行街,這個提案遭到一些人的反對。但是他認為,“人們必須做出選擇,要么開車進城享受交通便利,要么步行上街呼吸新鮮空氣”。
拉埃霍認為,每個國家、每個城市治理污染都要經歷一些必要階段。“記得小時候,坦佩雷的空氣和湖水都受到污染,上街總覺得空氣中有股味道,人們不敢到湖里游泳和釣魚。”于是,大家開始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之后,有過爭論,比如為什么造成污染,怎么才能恢復等等。等到人們對污染原因和治污必要性達成一致時,才開始探討治污的方法和路徑。
“如今,芬蘭已走過意識提高和爭論對錯的階段,探討路徑的階段或許也已接近尾聲,下一個階段是如何獲取足夠的資金來保持環境的問題了,”在拉埃霍眼中,“中國可能才剛剛開始”。
拉埃霍對中國治理環境的前景顯得很有信心。“中國人能夠把飛船發射到月球,科技日新月異,總有一天能解決自身所處的環境問題”。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