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垃圾填埋場:新增“膜處理” 提升排放標準
每日天蒙蒙亮,椒江大街小巷就會出現環衛車的身影。這一輛輛車,日復一日地把城區產生的垃圾運送出去,保持我們家園的整潔。
這些垃圾會被運到位于椒江外沙的椒江區垃圾填埋場,這也是椒江及臺州經濟開發區唯一一個垃圾填埋場。
按照“創模”要求,5月底前,這個填埋場要建成投用滲濾液處理工程,要按封閉化管理要求完成整體景觀提升改造。3月4日上午,記者和市同創辦、市環保局工作人員一起,實地查看工程進度。
垃圾越來越多滲濾液問題大
走進垃圾填埋場,一側景觀墻的背后,300畝的土地上覆蓋著塑料膜,下面便是各地匯集至此的垃圾;另一側,一塊約3畝的平地上,正在緊張施工。
每天,進來垃圾900噸,排出滲濾液400噸……這是垃圾填埋場最關鍵的兩個數字。前一個數字,關系到填埋場規模,目前一、二期工程已趨飽和;后一個數字,則關系到“創模”。
垃圾滲濾液,是一種高濃度的廢水,會直接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危害人體健康,因此城市垃圾填埋場的滲濾液必須進行有效處置、達標排放。而這,也是“創模”考核中的幾個“否定項”之一。
為此,椒江區采用EPC模式及六年委托運行管理進行了滲濾液提標工程的招標。
“工程總投資約2200萬元,各項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圍墻工程及膜車間土建基礎設施已于1月22日正式進場施工。”椒江區環境衛生管理處副主任張明表示。
新增處理環節提升排放標準
從導排系統進入提升井,再到調節池,然后進行物化、生化處理,最后排入污水處理廠——這是目前這個填埋場處理滲濾液的一套流程。
按照《生活垃圾滲濾液污染排放標準》(GB16889-2008),自2011年7月1日起,填埋場滲濾液必須自行處理達標排放,以COD(化學需氧量)為例,要從老標準的“≤1000mg/l”提高到“≤100mg/l”。“也就說,填埋場的水要先自行處理,達標后再排入污水處理廠。”張明說。
為此,要在“物化、生化處理”和“最后排入”環節間加入一個“膜處理”,同時對各個環節的設備進行改造更換,提升排放標準。
“這個是靠膜車間來完成,也是滲濾液提標工程的核心。”來自福建福州的嘉園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是中標單位,其項目經理孔永釧介紹,本月底膜車間主體工程可以完工。
與此同時,填埋場的整體景觀提升改造工程也在同步進行。“包括景觀墻及綠化、垃圾裸露覆膜、防飛網設置、進場道路拓寬及地磅房搬遷等。”張明表示,5月底前完工“沒問題”。
施工時間緊迫建議增加人員
5月底完工,只剩下不到3個月的時間,這些工程能按期完成嗎?
“從現場施工進度來看,工期非常緊。”市環境科學設計研究院工程部主任阮琥表示,如果遇上天氣影響等不確定因素,會直接影響進度。
為此,阮琥建議,一方面增加施工人員,加班加點趕進度;另一方面要科學組織施工,把設備的采購和前期加工等先開展起來,待土建工程一完工,便可直接進場安裝、調試。
阮琥介紹,相比一般的生活污水,垃圾填埋場的滲濾液成分復雜、水質波動大、含有各類重金屬污染物,依靠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效果很有限,大量滲濾液的排入甚至會對污水處理廠的穩定運行造成影響,所以垃圾滲濾液提標改造工程非常有必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