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包圍城市”的浦江治水戰
亮點一:濕地,浦江的綠肺
在浦江西郊有一塊美麗的水域,名喚“翠湖”。湖如其名,碧綠的水面猶如一面巨大的碧玉,在夕陽的照射下,閃耀著奪目的光彩,映照著浦江日新月異的城鎮變化。
而在一年前,這里還是城市的一個不起眼的死角,像臭水溝一樣的城鄉結合部:沒有行人如織,有的只是行色匆匆的路人掩鼻而過;更沒有拍照留影的游客,有的只是居民們時不時往湖中拋棄的雜物。
“以前,這個人工湖兩岸都是無序發展的廢舊塑料、水晶等加工企業,加之畜禽養殖場的養殖業污水和村民的生活污水,好好的一個翠湖變成了臭水湖和垃圾塘。”翠湖生態修復工程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13年水環境綜合整治后,翠湖換了模樣,變成了一個集農業面源整治、工業污染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生態修復于一體的人工濕地、城市的“綠肺”。
浦陽江翠湖生態修復工程占地218畝,總投資333.5萬元,于2013年8月30日開工建設,12月完成項目,并投入試運行。整個工程最大的亮點,卻并非速度,而是力度和效果。
據相關統計,為配合該項目的推進,浦江縣著力實施了全流域綜合整治,關停取締流域內養殖場17家、廢塑加工點38家、水晶加工企業240家,并結合“三改一拆” ,累計拆除違章建筑面積8.3萬平方米,清除河道垃圾280噸,清淤5000余方,建設污水收集管網2900米,區域內1092戶3490人生活污水實現統一收集,集中處理。
正在翠湖邊上觀看風景的吳先生告訴記者,他現在看到的翠湖同他兒時的翠湖一樣美麗:一條長堤蜿蜒曲折,穿梭湖中,堤上楊柳依依,湖心孤島上綠樹成蔭,倦鳥歸林。
“小時候,我們在湖里捉魚捉蝦,游泳嬉戲,每天的玩耍都離不開浦陽江,雖然沒有現在的孩子那樣可以玩電腦游戲,但那也是非常快樂的童年。”
“成年后,我每天忙著賺錢,開了工廠,累壞了身體,想放松一下,就去山清水秀的鄉村釣釣魚,根本不會來翠湖。”
“如今,縣政府‘五水共治’把母親河治好了,我心里還是高興的,雖然自己的產業也受到了這次整治的影響,但畢竟環境的成果還是人人都能享受得到。”作為土生土長的浦江人,吳先生希望翠湖的美不僅僅存在于自己的記憶中,也應該存在于他兒子這輩人的童年里。
不但是景觀改善了,水質的提升更加明顯。浦江縣環保局總工程師許淑芬表示,工程實施后,翠湖上游石馬溪、泉溪兩條支流的水質從劣Ⅴ類,提升到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測出的Ⅲ類水。
濕地,作為浦江的綠肺,功不可沒。
亮點二:護水,變美的鄉村
小橋,流水,人家。
在浦江縣浦南街道的巧溪村,村婦們喜歡一大清早就結伴到巧溪里洗衣服。從上游流過巧溪村的水清澈見底,時不時還能看到小魚兒在水中嬉戲。
而在一年前,可沒有人愿意在河邊多呆一會兒。因為農村的生活垃圾、村鎮里的工業廢水都直排進巧溪,讓“巧溪難為村婦洗衣”。
巧溪村村委主任孫立強回憶說,村里最多的工業污染源要數水晶和絎縫行業的小作坊,最嚴重的污染是聚居地民工的生活污水。兩大難題不除,農村污水難治。
而改變似乎也在一夜之間發生。因為去年浦江縣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整治水晶行業,村里的小工廠、小作坊越來越少。在村里打工,并租住村民自建房的外來民工也隨著整治的浪潮,紛紛離開了巧溪。
不僅如此,孫立強還認為,治水浪潮同時促進了村民環保意識的形成。比如,張三家辦起工廠,隔壁李四家就不答應,認為工廠不但帶來污染,而且還影響夜間休息。在輿論壓力下,張三家被迫轉型做起了來料加工和電子商務,一方面減少了鄰里間的矛盾,另一方面,還不降低個人收入。
“在浦南街道,像巧溪村這樣的農村還有很多。”該街道黨工委書記張宗匯說,農村不但有水晶固廢收集點、運送養豬場排泄物的槽罐車、有機肥料制造工廠等處理農村水源污染的硬條件,還有江河環境河長制、督促農村產業綠色轉型的優惠政策等軟條件。
“護水的努力也從水質上得到了回報,實現了農村污水100%零排放之后,巧溪等浦陽江支流從Ⅲ類、Ⅳ類水,一躍成為Ⅱ類水,成為了浦江水質保護的樣板。”張宗匯說。
此外,護水還不僅僅是河水流經的一兩個行政村的事情,還是整個浦南街道的頭等大事。
“我們也有人工濕地,它匯聚了周邊如兆豐村等村莊的明流、暗流和農村生活污水,形成了8畝大小的洼地。污水經過洼地種植的燕尾蘭、荸薺和茭白等水生植物的層層凈化,最后流出濕地的水從劣Ⅴ類也轉化為近Ⅱ類水。”張宗匯評價說,村民們共享著的類似于翠湖的人工濕地,但更“土”更生態,成本更小。
亮點三:工程,驚人的速度
兵貴神速,治水項目更是如此。
浦陽江水環境整治工程項目多、時間緊、任務重,且大部分位于農村,解決的很多也是農村的治水難題。如何高效、快速地完成項目審批、招標和建設等各大環節,同時基本實現“任務要完成,穩定是底線”的基本要求?治水的“浦江樣本”值得研究借鑒。
首先,革故鼎新,浦江縣快速地推進了“8年未成”的第二垃圾填埋場項目。該項目因征地受阻,被黑惡分子干擾等問題,相關工作一直打不開局面。可是“浦江治水戰役”一開始,10天內完成項目征地,2個月內完成前期審批,10個月建成投入使用,創造了“一天都沒耽誤”的小黃壇速度。
污水處理廠和農村管網建設也戰果輝煌。浦江縣第四污水處理廠項目主要為浦江縣城以東的農村處理生活污水,卻得到了來自副省長熊建平的親自協調,一路綠燈。從選址、立項、報批、到征地,并完成設計,僅用了57天時間,創下了全省同類項目審批最快速度。第四污水處理廠現已動工建設,并計劃在12個月內竣工試運行。同時,2013年浦江縣還新建了140公里的農村污水管網,完成48個村的連片整治。
此外,浦江縣還集聚了水晶產業,無論農村還是城市,統一安排進入水晶集聚區,實施“一區多點”的水晶集聚區建設,1500畝土地劃分成4個集聚點,企業就近安排集聚,統一進行治污和產業提升。
亮點四:水利,百年的招牌
水利工程,百年大計。
浦江縣三江口“五水共治”工程位于浦陽江與義烏溪交叉口,同時還在浦江縣高速公路路口,是浦江縣的門戶和招牌。
浦江縣水務局局長傅國土說,以前的三江口是浦江縣出了名的“臟亂差”,建筑垃圾隨意堆放,夏天蚊蠅成群。為了治理這面城市的招牌,浦江縣總投資1.38億元,建設出集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以及生態凈化、高速路口景觀為一體的綜合工程。不但有防洪標準20年一遇的堤防,還有3.7萬余平方米草皮、苗木1.6萬余株和水生植物60000株。
“從年前的項目動員會,到年初一冒雪加班加點,到年初二挑燈夜戰,我們水利部門沒有一天懈怠,更希望這項浦江治水的招牌工程能提前完工,爭創全省最美高速路口。”傅國土說。
亮點五:未來,轉型的魅力
“浦江要為全局工作撕開一個缺口,為‘五水共治’樹立一個樣板。”省委書記夏寶龍對浦江的殷切希望,是浦江轉型升級,力爭用三年時間完成省定的七年治水計劃的巨大動力。在下一步打算中,浦江縣給自己的“五水共治”做了這樣的規劃。
治污水。繼續保持高壓打擊態勢,加大對水晶、印染、化工、造紙、電鍍等行業以及畜禽養殖業的監管力度;全面開展“臭河、黑河、垃圾河”整治,年底前有效改善臭河、黑河水質;深化農村面源污染整治,開展“清潔河道、清潔養殖、清潔田園”行動,完善城鄉生活垃圾一體化清運體系;繼續加快環保能力建設,完成水晶產業集聚、污水處理廠建設,并擴大“百村濕地”覆蓋面及河道清淤。
防洪水。實施三大工程,即浦陽江治理工程、山塘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和生態攔水工程。
排澇水。在完善城區排水設施的同時,嚴格實施排水許可制度,對亂接亂排給予嚴罰重處。
保供水。保證居民飲水安全,開工水廠項目,開建“雙水源”,完成城鄉一體化供水安全保障;保證水源庫區安全;保證供水管網安全。
抓節水。嚴格用水管控,加快節水建設,規范地下水使用。
“五水共治”,以治污為首;城鄉規劃,多位一體;注重環境保護,同時進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
可以看出,浦江樣本無論從城市攻堅戰,或是從“農村包圍城市”來看,始終貫穿其中的思路有很多。最初的起因都是環境倒逼,最終的目的多為轉型升級,而且不僅僅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還是整個社會管理的轉型升級。
這種社會轉型期的陣痛幫助浦江縣完成了自我升級。他們把“五水共治”當作考驗黨員干部的“主戰場”,鍛煉黨員干部的“練武臺”,培養黨員干部的“選秀臺”。一場治水戰役,就打出了浦江縣對生態環境的責任和擔當,打出了政府工作的氣勢和權威。
正所謂,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一個具有環保鐵腕的政府,正是憧憬綠色生活的人們所期待的。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