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河長制成為長治河的永續動力
水是嘉興的符號和財富,但不知從何時起,水成了水鄉嘉興的心頭之痛,治水也成為這座城市謀求轉型發展必須要跨越的一道“坎”。
怎么治?正如托爾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水的污染背后各有各的原因,各地治水也各展其招、各顯神通。而素有敢為人先特質的海寧,在治本清源上下了不少功夫:面對多頭管理造成的“都管都不管”的治水怪圈,海寧在全省率先構建起一人牽頭抓總的河長制治水體系;面對保潔、封堵無法根本改變水質的治水窠臼,海寧又在嘉興較早實現治水戰略轉型,把治水的重點從岸下向“一河兩岸”拓展;面對“干部干、群眾看”的治水尷尬,海寧又采取了最為有效的群眾發動機制,營造了全民治水的濃厚氛圍。
事事想在前、謀在前、干在前、經驗在前、成果在前,讓海寧在治水中先行一步,快人一招。其求真務實的治水探索、化繭成蝶的治水變遷,也反復印證了,黨委、政府的決心有多大,成績就有多大。而這種決心,最終構成了海寧治水從河長制的試水到長治河的深層實踐。
從河長制到長治河,首先要有植根于心的治水理念,牢固樹立“功成不必在我,當前責任在我”的執政意識。堅決拋棄“帶血GDP”、“帶色GDP”的即期政績觀,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把人民的訴求放在心坎里,把人民的滿意度作為執政的標尺,以時不我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一任接著一任干,一件一件去破難,努力解決好治水這個最大的民生訴求,以治水成果檢驗我們對百姓的溫度和熱度,以歷史檢驗我們的責任和擔當。
從河長制到長治河,必須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的治水觀。在治水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勇于直面問題,敢于破解問題。以問題倒逼不斷健全河長制的制度體系,完善畝產效益綜合評價等長效保障機制,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生豬減量提質、農村污水入網、工業污水處理等重點工作的推進,加大對破壞水環境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以科技手段、法制手段、經濟手段的綜合運用,鞏固治水成果,提升治水實效。
從河長制到長治河,還必須充分發動和依靠群眾,賦予群眾在治水工作中的評價權、參與權、監督權。海寧市正是借助媒體曝光、發動群眾挑刺、網上網下聯動,最大限度地爭取了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從根本上解決“干部在干、群眾在看”的治水尷尬。海寧實踐表明,我們只有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群眾的主體作用,讓群眾來愛水、惜水、護水,才能將治水的單兵作戰轉化為全民的治水自覺,才能構建起一張牢不可破的治水網絡,才能真正形成持久治河的有力保障。
治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讓嘉興的水環境重回江南水鄉的韻味,是一項復雜的、長期的、艱巨的系統工程。只要干部帶頭、全民自覺、制度保障,既肩負起歷史的責任,又扎扎實實地走穩每一步,相信水會更美,嘉興會更美。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