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園區里的“污染”秘密
雖然各地工業園區為區域經濟發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但實際上,部分工業園區已成了污染“保護傘”。根據中華環保聯合會透露,該機構對我國內蒙古、河北等9個省區18家工業園區進行了歷時兩年的調研,而了解到的污染狀況令人擔憂。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在18家園區中,涉及水污染的達15家,占83.3%,涉及大氣污染為10家,占55.6%,涉及土壤污染的有1家,占5.6%。
值得玩味的是,一些地區的工業園一方面打著“生態循環經濟”的旗號獲得政府審批,另一方面卻縱容很多高污染企業以及小作坊的生產,甚至一些國家明令關停的污染企業,也在這里集中排污,逃避監管,工業園區成了其違法經營的“保護傘”。
“目前我們正在就相關調研情況進行梳理,并準備以報告形式向環保部等部門反映。”中華環保聯合會環境法律中心督查訴訟部部長馬勇表示,目前,我國各地都把工業園區建設當做拉動區域經濟的引擎,工業園區在降低基礎設施成本、刺激地區經濟發展方面確實卓有成效,但是,由工業園區發展引發的環境問題卻日趨嚴重。
令人更為憂心的是,除了城市、農村生態系統受到了水、氣、渣等的污染侵害,一些特殊的生態系統也正在遭受著嚴重的威脅。
以內蒙古騰格里工業園區為例,該園區位于我國第四大沙漠“騰格里沙漠”的腹地,當協會到達該園區時卻看到,園區企業排放的污水只是通過污水處理池來進行簡單的自然風干和晾曬蒸發處理,而這些用來“風干”污水的池底已經多處開裂,大量散發著刺鼻化工(行情 專區)臭味的“醬油色”污水直接滲入沙漠,對沙漠生態環境產生難以修復的毀壞。
“許多工業園區環境管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瀆職。”一位在工業園區工作的內部人士坦言,在這些地方,工業園區企業多為當地招商引資企業,也是當地的納稅大戶,為了片面追求經濟增長,政府對這些企業都采取優惠政策,其中包括放寬環保要求,一些園區管委會設立的環保機構“名存實亡”。
一位企業人士甚至直言,在不少地方,污染企業和相關管理部門形成了利益共同體,只要企業把關系打點好,有關部門便會為其撐起保護傘,甚至有些地方的環保工作被形象地描述為“三跑”,為污染企業跑環評、跑關系、跑總量,從污染企業的環境監管部門變成了污染企業的服務部門。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因為內部監管失效,在無序競爭的情況下,一些地方工業園區盲目進行招商引資,加上缺乏有效的監管,導致很多工業園區滋生了大量的污染排放企業,環保工業區反而成為環保盲區。”環保部環境監察局副局長陳善榮表示。
他同時指出,2014年環保部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將重拳出擊對工業園區進行專項治理和檢查。
北京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葉正芳直言目前工業園區的污水處理廠,相當部分是“過水廠”。工業園區產品種類多,排放污水不均衡,水質、水量變化很大,而污水處理工藝大多采用活性污泥法加上混凝沉淀或過濾,“這是以不變應萬變,不可能具備處理復雜化工污水的能力”。
而環境咨詢公司ERM中國區總裁謝輝發現,工業園區掛羊頭賣狗肉是常見現象,“說是電子工業園,其實化工、重金屬都進來”。據他了解,不少工業園區在工業污水中混入生活污水,“處理談不上,稀釋后至少濃度降低了”。
另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省級以上開發區逾2000家,其中各類國家級開發區超過200家。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喬琦介紹,加上縣、市一級的各類工業園區、集中區和集聚區,這一數字接近7000家。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