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污染監測造假,當引入公眾監督
公眾隨時可以拿出便攜式監測儀,對想要了解的環境點位的環境質量,信手測上一測;然后和政府、企業的數據比上一比,真真假假自然一目了然。
據新華社報道,前不久,寧夏啟元藥業被查出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異常、涉嫌數據造假的問題,即當設備停運、鍋爐煙囪排放煙氣明顯變化時,在線監測數據卻紋絲不動。不止在寧夏,去年山東省查處了17家對環境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的企業。
大概在2005年之后開始,由于互聯網浪潮的烘托,幾乎每一個省都開始耗巨資建設“環境信息數據平臺”。這些平臺建設,往往傳遞出的信息是,國家控制的排污企業、各省控制的排污企業,無論是涉水的,還是涉空氣的,其排放的端口上,都安裝了在線監測儀。這些在線監測儀,數據是同步直通環保部門的,企業不可能修改。
在那時,一些環保組織就呼吁,政府和企業掌握的這些數據,應當同時開放到網絡上,讓大家隨時可以查看,而不是信息只輸送到環保部門辦公室里。如果不讓公眾知情,就難以防止造假。事實上,我們看到環保組織的擔憂正在成為現實,耗資百億,監控全國上萬污染源的在線監測網絡,不少成為擺設,一些不法企業瞞天過海易如反掌,只需一個針閥或者一個可變電阻,就可把數據做得漂漂亮亮。
要想保證企業和政府監測的數據不造假,首先需要加大執法力度—環保部門不止要關心企業的監測數據,更要對監測現場的具體情況隨時抽查,對于監測造假行為,一定要重罰,哪怕罰到企業虧損破產,此前,江蘇省環保廳就曾對數據造假的無錫惠聯熱電有限公司,開出了1700萬元的罰單,不過這樣的大額罰單現實中往往罕見。
近日李克強在節能減排及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會議上提出,對非法偷排、超標排放、逃避監測等“傷天害人”行為和監管失職瀆職要重拳打擊,對相關企業、單位和責任人應嚴懲不貸。監測造假作為逃避監測的惡劣做法,理應像環境污染事故一樣嚴厲處理,如此才能起到防微杜漸的作用。
在強化執法之外,另一個不可忽視的手段就是“環境信息公眾化”。大體的辦法有三個。一是政府監測的區域環境數據,企業自測的排放數據,徹底而全面地開放,隨時都通報到公開媒體里,讓普通民眾都可以迅速查看和評價。二是鼓勵環保組織、環保志愿者開展各種類型的環境自測活動,并將這些環境自測的數據,與政府、企業監測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三是鼓勵公眾隨時對身邊有疑問的環境質量,進行舉報、質疑、排查。
當今時代是科學大普及的時代,各種監測儀器都全面便攜式和傻瓜化,便攜式水質檢測儀,便攜式空氣檢測儀……處處可見,人人能用。公眾隨時可以拿出“檢測法寶”,對想要了解的環境點位的環境質量,信手測上一測;然后和政府、企業的數據比上一比,真真假假自然一目了然。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