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設施怎么成了“污染源”?
污水處理廠本應對污水進行集中處理,本質是環保機構和設施,但排放指標不合格卻是一個各地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使得環保設施變成了“污染源”。
淮南首創水務有限責任公司八公山污水處理廠消毒設施未運行,排口取樣監測結果顯示,該處理廠排水中氨氮11.4mg/L,超標0.425倍,糞大腸菌群大于24000個/L,超標23倍以上。
安徽省2013年4季度國控污水處理廠監督性監測結果也顯示,蚌埠市第一污水處理廠、銅陵市新民污水處理廠、銅陵市西湖污水處理有限公司、阜陽創業水務有限公司糞大腸菌排放不達標,懷遠縣污水處理廠總磷排放不達標、安徽省和縣長江環境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化學需氧排放不達標。
合肥工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汪家權認為,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從技術層面看,主要是老舊廠在設計時就沒有按照現行的一級A類排放標準設計、建設、運營。“比如最常見的糞大腸菌指標,需要在排放前做好最后一道消毒程序后,才能排放,但一些廠子或是設計時消毒設施就達不到現行標準,或是消毒劑量投放不足,工藝或設施不達標,造成了超標排放。”此外,季節、管理、設備維護都會影響到污水處理的質量,也直接影響到了排放的合格與否。
其次就是人為因素,如管理不到位、設備穩定性差,特別是一些人為的不重視導致的各種法律法規、技術標準的不執行、不落實。
汪家權分析說:“以糞大腸菌這一指標為例,目前最新的技法使用臭氧進行消毒,但成本高,很多污水處理廠為了降低成本、更多地盈利,并不使用臭氧,或是減少劑量,這種人為地降低標準、不規范操作或是不更新技術技法,也是導致污水處理不達標的重要因素。”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城市建設處調研員張敬玉認為,首先是抓緊部分早期建設的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使其盡快達到排放標準的處理要求。
據悉,不僅安徽,目前許多省份的現有污水處理企業,基本上都是按照國家一級B類標準設計建造的,要達到新出臺的排放標準即一級A類標準的要求,就必須對這些污水處理廠進行提標改造。依靠現有的處理工藝和水平,要達到穩定達標排放很困難。
張敬玉透露,近年來安徽已抓緊對這部分污水處理廠進行提標升級改造,去年已完成了18座改造,今年淮河、巢湖流域還將有18座進行改造。而在合肥,2013年已完成了5座老廠提標改造工作,除巢湖市污水處理廠正在提標改造工程外,其余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均已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
其次,加大對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升級改造工程的投入,理順運營機制,制定合理的盈利空間。記者了解到,目前,污水處理廠建設大致分為:政府投資或政府與社會資本共同投資,在政府投資方面,中央財政的補助資金逐漸壓縮,主要依靠地方政府;運營方面大致分為政府自營,建設企業運營,或政府通過招投標委托專業公司運營等。
對此,業內人士建議,要確保污水處理廠健康發展,“跟上城鎮化步伐”,首先要解決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其次,要理順污水處理廠的運營機制,確保專款專用,保證其正常運轉;三是在吸引社會資本投資、運營方面,務必要明確合理的盈利區間,既能通過合理的盈利空間吸引到資金,又能保證盈利合理、可控。
同時,要建立嚴格的問責機制,對超標排放的污水處理廠加大處罰力度。汪家權說,首先要完善監管。可以說,單純從技術角度已經完全不存在污水處理不達標的可能性,只有完善監管,確保各種標準落到實處,提高污水處理廠的管理水平、規范化程度,才能從根本上杜絕污水處理不達標問題。
汪家權認為,由于目前污水處理廠大多都是以污水處理量獲得回報,除了監管處罰外,要促使污水處理廠主動研究技術、提高工藝、加強管理還缺少可行的“激勵機制”。為此,他建議,應盡快完善排污權交易體制和平臺,使排污權的交易更加順暢。
“當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和質量不斷提高,而允許排放量和實際排放量之間的差值又可以通過排污權交易獲得實際效益,污水處理廠才會從根本上獲得動力,也能更好地體現環境資源的價值。”他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