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評走過場成潛規則 網友:環評不應淪為牟利工具
據報道,環保部日前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管理的意見》。環評,這一多年來被高度關注的社會經濟話題,再次成為焦點。近年來,不少重大項目因環評問題遭到擱置或質疑,環評造假、環評“走過場”等亂象屢見不鮮。
不少網民指出,當嚴肅的環評淪為形式和牟取暴利的工具時,這種“審批污染”就成了對環境施加的“二次污染”。因此,必須盡快啟動環評審批改革,打破“共謀”機制,讓環評真正成為呵護環境的堅實“閥門”。
環評“走過場”成潛規則
有網民認為,環評是從源頭上預防和減輕環境污染的“閥門”。然而,本應成為阻擋污染第一道防線的環評在某些地方卻“走過場”,環評“造假”、“勾兌”等也成普遍現象,大大降低了環評的可信度。
一位網民說“我們就是環保企業,污染其實很嚴重,不勾兌根本過不了環評。環保法律規定很嚴格,可是沒有經過環評就上馬的企業比比皆是。”網民“bugsbunny1”說:“環評?吃吃飯,洗洗澡,分分鐘報告審核通過,批文拿到。”
還有網民指出,即便建設單位通過了環評,也很難讓人安心。“不少環評機構成為一些業主單位打通環評關節的雇傭軍,早就是這個行業的潛規則了,而雇傭軍再去雇傭那些掛靠的環評師。如此出臺的環評報告,會站在公眾的立場上嗎?”網民“吳杭民”說。
鏟除畸形“環境紅利”
有網民指出,環評的基本程序是,建設單位委托環評機構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然后將環評文件報送環評審批部門,后者則委托評估單位進行技術評估,最后將環評批文函復建設單位。環評“走過場”、環評造假等亂象頻出,根源在于這條環評線上隱藏太多的利益和交易。
“環評機構質量參差不齊,提出的環保措施企業愿意負擔嗎?為減少成本通過環評,建設單位就讓環評機構造假。環保局重審批輕審核。還有只重視經濟增長的行政長官意志,環?ㄒ幌拢虚L會讓環保局好看?這一切真的只是環保機構的事嗎?”網民“淮安”說。
網民“黃一”說“建設單位是環評機構的衣食父母,且環評處于賣方市場,指望環評機構主動挺起腰桿,對建設單位不合理的意見說‘不’非常困難。一些行政主管部門要么囿于人手不足,無力承擔起嚴管責任;要么屈服于地方政府壓力,主動給環評亂象開綠燈;甚至將權力變現,與建設單位、環評機構共享畸形的‘環境紅利’。”
強化問責陽光評估
網民“胡印斌”指出,目前,環評機構的環評經費高度受制于建設單位,很多環評機構本身又與建設單位屬于同一系統,這必然導致環評機構所做出來的環評報告,多淪為項目必然可行的報告。因此必須真正讓環評機構成為一個獨立的第三方機構。
網民“凌兒”表示,要樹立環評的公信力,還必須強化問責。當發現環評造假時,對環評單位,不能僅僅輕拍兩下屁股作為處罰,對造假項目要提高環境違法成本,對審批機構等相關單位也要追究相應責任。
網民“黃一”認為,環評只是一個環節,后期還有評估部門、審批部門在把關:審批、施工、驗收。要是他們守土有責,那些帶“病”的環評報告就不可能通過,環評機構與建設單位的私下勾兌就不會得逞。
網民“晴川”進一步指出,環境問題事出建設單位,但卻是公共問題,更是民生問題。關系民眾切身利益的任何公共決策、評判等,從方案制定到最終出籠,都應有公眾全程參與,陽光評估,隨時接受監督質詢。日前PX項目屢遭抵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百姓認為項目立項、環評、建設等信息不公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