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霧霾更可怕的是麻木
進入4月,北京迎來了霧霾、沙塵暴、楊花柳絮三管齊下的天氣。還記得當初霧霾剛剛來襲時,人們對PM2.5驚恐萬分,出門盡量戴口罩、減少戶外活動。空氣凈化器、PM2.5活性炭口罩,與防霾有關的商品迎來銷售“井噴”。學校停課、公車停駛,污染企業緊急“拉閘”。
時至今日,學校已不再停課,越來越多的人連口罩也不戴了,因為知道沒太大用處;戶外活動也恢復了,因為不知這種天氣什么時候是盡頭。有人開玩笑說:如今要不要戶外活動,已經與天氣無關,基本就是靠個人勇氣了。
在霾的大區域性、頑固性特點面前,所有的驅霾的努力仿佛只是盡人事而已。
面對霧霾 不能止于精神勝利法
2013年1月15日發布的《邁向環境可持續的未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分析》報告例舉了一個驚人事實:中國最大的500個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達到了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空氣質量標準,但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卻有7個在中國。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在路上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有人用這種“黑色幽默”調侃霧霾。霧霾危害何止“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鐘南山院士警示道,霧霾比非典更可怕。非典可以考慮隔離,但大氣的污染是任何人都跑不掉的,沒有人在這種環境下還可以做到自強不“吸”。1952年的倫敦大霧在4天內造成4000多人死亡,兩個月后8000多人陸續喪生;1930年的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在一個星期內就奪去了60多人的性命;從上世紀40年代初開始,每年從夏季至早秋,只要是晴朗的日子,洛杉磯上空就會出現一種彌漫天空的淺藍色煙霧。這種煙霧使人咽喉疼痛,呼吸憋悶、頭昏。世界衛生組織稱,空氣污染每年在全球造成700萬人死亡。
霧霾雖可怕,比霧霾更可怕的是人們的麻木。這種麻木和習以為常會在客觀上使驅霾行動失去應有的壓力。它會讓我們集體鈍化,對霧霾的形成給予認同,對驅霾的難度給予理解。長此下去,我們就將可能錯過驅霾時機,任由霧霾熏染我們的身體,讓我們變得不堪一擊。
所以,讓我們把每一次身處霧霾的呼吸都視作痛苦萬分的呻吟。請再次把口罩戴起來,不放棄對環境問題的抗爭。
防治霧霾 全民皆兵
據北京市公布的數據,四分之一的PM2.5是“輸入性”的,四分之三則是北京地區“自產”的,包括汽車尾氣、燃煤排放、工業企業排放、工地揚塵、農業焚燒秸稈等。其中,汽車尾氣大概貢獻了22%以上的份額。
既然同呼吸,那就共責任。“毒霧”面前,付出了代價的我們都應該反思:哪些生活習慣增加了“環境負荷”:亂扔垃圾,開私家車,貪圖方便用塑料袋、一次性物品,焚燒樹葉、秸稈,無節制購物……
一些國家的治理經驗對我們來說,都是很好的借鑒。從政府層面上,1952年的大霧事件讓英國人痛下決心,治理汽車尾氣,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并在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將燒煤大戶發電廠和重工業遷往郊區。日本在工業化前期,曾經也飽受大氣污染之苦,2003年東京推出一項新立法,要求汽車加裝過濾器,并禁止柴油發動機汽車駛入東京,還規定新建大樓必須有綠地,必須搞樓頂綠化。
從個人層面上,我們也可以通過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出行習慣等給大氣污染源多加一個“過濾器”,比如自行車取代汽車出行。這在荷蘭、丹麥、英國等國度,都得到了倡導。當污染較為嚴重時,民眾會控制戶外活動的強度和時間,美國官方也會予以監督和提醒,以此來減少對民眾身體的損害。
面對黑色如同癬疾的霧霾,我們不能只站在道德高地上說別人,自己卻沒有任何行動,不能總是說的比做的好,不能既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誰也沒有資格置身事外。政府、企業、個人都應把自己擺進去。借用著名學者崔衛平教授的一句話: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樣,中國便怎樣。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