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鬧市煉廠”污染需創新發展模式
蘭州“4·11”自來水污染事件的這場安全危機,盡管看上去不像青島“11·22”爆燃危機那樣劇烈和慘痛,但其背后同樣隱含著巨大的安全風險,揭示著中國煉油化工工業必須開始正視的問題和醞釀的一輪改變。
蘭州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逐漸興起的西北石化重鎮。翻開地圖可以看到,蘭州石化位于蘭州市西固區,處于蘭州市的西部偏北20公里處。通常來說,這是一個上風上水的位置,即這是冬天常見的西北風的上風口,也是黃河東流的上游水源。
依照現行的《工業企業衛生設計標準》中規定“向大氣排放有害物質的工業企業,應布置在居住區夏季最小頻率風向的上風側。排放有害工業廢水的工業企業,應位于當地生活飲用水水源的下游”,蘭州這樣的布局存在很大的環境敏感性。不過標準中唯有工業企業與城市距離的參數指標。
時過境遷,現如今的不少大型煉化項目投資決策爭議尚無法評判,更何況當時蘭州石化選址時的歷史鏡頭早已很難還原。而在此后50多年的變遷中,蘭州石化和水源地附近不斷集聚林立的化工企業,這些石化廠的地下管道盤根錯節,和蘭州自來水系統的 “自流溝”水源近在咫尺,安全環保隱患隨著歲月的侵蝕而不斷積聚,也是此次危機發生的根因。
同蘭州石化一樣,中國還有一些同樣處境的老牌煉化項目也正面臨風險和考驗。公開資料顯示,如撫順石化二廠、吉林石化以及茂名石化,分別位于撫順的新撫區、吉林的龍潭區和茂名的茂南區,距離這些三線城市市中心的直線距離小于10公里。此外,像大連石化、廣州石化、上海高橋石化、遼陽石化、濟南石化、青島石化等都在城市市區內,距離新興的繁華市區距離小于10公里;而諸如金陵石化、揚子石化、鎮海煉化(寧波)以及安慶石化、武漢石化、長嶺石化(岳陽)等沿江的煉廠也都分布在城市的20公里距離附近。
對上述大型煉化企業(以及如鋼鐵等其他重工業)來說,隨著城市的膨脹擴展規劃和開發商的高歌猛進,數年前偏僻荒涼的工業腹地被城市包圍,發展開始受到明顯制約,同時隨著社會安全和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重工業項目越來越被視為“宜居城市”的障礙,越來越多的大型千萬噸級煉廠大舉搬遷的構思也不斷浮出水面。
蘭州政府曾表態,正在研究將蘭州石化搬遷到北部50公里遠的蘭州新區;此前安迅思也報道過大連正在規劃和推動大連石化搬遷至新規劃的長興島;上海高橋石化的搬遷也提上日程。南京市政府更是在近期表態,將在“十年之內,以鐵的決心,強力推進金陵石化……等四大片的工業布局調整,逐步將石化、鋼鐵等重工業的“經濟支柱”地位削減乃至取締,鬧市煉油工業宛如昨日黃花。
然而,過去十年,在油品和大宗化工品短缺的大背景下,中國煉化項目滿足了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投資回報清晰可見,搬遷又談何容易? 其巨大復雜的搬遷成本、供應能力和供應鏈的銜接統籌、是否有環保方面的補貼和支持、地區之間的利益博弈,都是對煉化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巨大考驗。
中國煉油工業正在面臨新的歷史關口,搬遷也實非治本的最佳解決之道。更重要的是加大環保HSE方面的投資、技術和管理,規范透明公開,改善環保安全形象,至少不要讓大家像現在一樣談之色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