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對PX項目恐懼折射地方政府累積性信任危機
“PX恐懼綜合癥”有方可除
在國新辦近日舉行的一個發布會上,面對國內PX項目“落地難”的疑問,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司長馮飛表示,目前我國50%的PX產品需要進口,在正常情況下,其生產對周邊環境影響小,能夠做到安全可控。
工信部官員的這個表態,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緩解民眾的擔憂,進而推動PX項目“落地難”問題的解決,尚有待觀察。不過有一點是需要強調的,馮飛在科學意義上回答了PX項目的環境影響,即總體可控,但有條件,得是“在正常情況下”。
國內PX項目“落地難”問題,這幾年中一直頗為凸顯。有時候,不只是令人“色變”的PX項目,每每某地有重大化工項目上馬,往往就會遭到當地民眾的反對,甚至出現群體性事件。從廈門、大連、寧波到昆明、茂名,類似事件頻頻出現。
民眾為什么逢PX項目必反?這背后有復雜的原因。新華社最近發出的一篇深度調查里,以“PX恐懼綜合癥”現象來解釋民眾為何一再抗議PX項目。在所謂的“PX恐懼綜合癥”背后,確實折射了一些地方政府“累積性”的信任危機。
我們在之前的社論里,曾以“鄰避效應”來解釋民眾對PX項目的恐懼,以及其為何逢PX項目必反。出于對環境污染的恐懼,當地民眾容易選擇趨利避害之舉——不管這些化工項目是否會造成實質性的環境破壞,一概舉手反對。只要項目不上馬,原先的平靜生活就可繼續。當然,“鄰避效應”會導致誤傷,使得可以上馬、本該上馬的項目也舉步維艱。
“鄰避效應”具有傳染性。近幾年里多地出現的抗議PX項目事件,跟“鄰避效應”的傳染性密切相關。在PX項目可以做到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如何去除“鄰避效應”,讓應該上馬的項目正常上馬,成為不能回避的議題。其中的關鍵,又在于如何逐漸消弭某些地方政府逐漸累積而成的信任危機。
去除“鄰避效應”,消弭信任危機,不是易事。要點之一,是錯位的政府角色必須歸位。上文提及的新華社文章曾尖銳地指出,在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環境影響評價等環節,政府主動推進的痕跡明顯,以致喪失政府作為“第三方”的權威性。有些地方政府“親企遠民”,主動丟掉了調停者的角色,使得民眾缺少安全感——既然上馬PX項目有可能傷害環境,最好的結果自然是讓其無法上馬。至于這些項目該不該上,民眾早已無暇顧及。
要點之二,是要圍繞相關PX項目做到充分的信息告知,做到高度的公眾參與。盡管在正常情況下,PX項目的安全問題在可控范圍,但這種重化工項目畢竟可能導致環境污染,當地民眾作為相關利益主體之一,有足夠理由了解項目的環境影響。很遺憾,過去有些地方準備上馬PX項目,往往試圖悄悄地進行,當民眾發現時已很難通過走程序來交涉,導致最后發生群體性事件。
要點之三,是要依靠強有力的環境監管。那種事前環評走過場、事后環境監管不到位的亂象,需要得到治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結果,會進一步加重民眾對政府“累積性”的信任危機。缺少了有力的環境監管,即使政府一再宣稱PX項目的環境風險可控,很多民眾恐怕還是沒有信心。“聞PX色變”的困局,自然也難以突破。
有人建議,要去除“鄰避效應”,消除“PX恐懼綜合癥”,還須通過打造“生態化工”的樣板工程來做“權威發言”。這是一個好主意。也就是說,當民眾親眼看到真實案例,真心相信政府在環境方面的監管力度,才能真正對PX項目不再恐懼和反感。做不到這一點,政府、企業和民眾之間,會因各種信息不對稱而陷入僵局里,最終無人得利、公共利益受損。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