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江面瓜魚大量死亡 漁民撈1米長大魚進市場
瀾滄江景洪段近日驚現大量面瓜魚死亡,此事在網上引起極大關注。當地媒體報道,一些漁民甚至撈起了一米多長的大魚,很多死魚還進入了農貿生鮮市場。
西雙版納州政府新聞辦通報,瀾滄江景洪段近期出現大量面瓜魚死亡,引起有關部門重視。經州環保局監測站在景洪電站大壩下游州水文站和流沙河匯入處采樣,對水中的砷、汞、鉛、鉻、鎘、鋅、銅、鐵、氰化物以及氨氮的含量進行化驗,證明水質正常,由此可以斷定瀾滄江魚類死亡與江水水質無關;而經西雙版納州政府組織省州漁業專家和環保專家調研,初步認為死魚原因是近期高溫少雨、氣壓低、江底水中缺氧所至,面瓜魚對低氧的耐受能力,比江河里的其他魚類差,缺氧后容易造成昏迷或者死亡。
專家表示,由于多數死魚肉質已經腐爛,食用后對身體有害,建議附近群眾近期不要食用面瓜魚。
面瓜魚知識
一畝田國際農產品流通分析師費文清介紹,面瓜魚是俗名,學名是巨魾,為輻鰭魚綱鯰形目吸口鯰科魾屬的其中一種。頭和體前部特別粗大平扁,背緣以背鰭起點處為體最高,往前后漸低,尾柄圓,腹面平。頭寬大,前端楔形。
輻鰭魚綱指的是鰭呈放射狀的魚。
面瓜魚主要分布在瀾滄江中下游,印度、緬甸和泰國等。國內分布在瀾滄江、怒江和紅河水系,面瓜魚體型較大,最大個體可達50公斤以上。肌肉顏色為天然的黃色或桔紅色,因此得名為面瓜魚。性兇猛,獵食性,主食小型魚類,亦食蛙類及蝦類。約在5到6月份繁殖。
面瓜魚作為地方風味,深受普洱、版納、保山等地群眾的喜愛,清湯、黃燜、腌制等各種烹飪方法都有。
從2000年開始,云南省漁業科學研究院就開始人工馴養和繁殖研究工作。云南省漁科院副研究員薛晨江帶領科研團隊,于2012年年初首次突破面瓜魚的人工繁殖技術。經過人工催產受精獲得卵約3萬枚,其中成功受精的卵子有數百枚,培育出面瓜魚魚苗4尾。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繁殖成功的面瓜魚。
2012年又先后人工繁殖4批巨魾,培育出了5000多尾魚種。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