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屬水質基準理論模型與預測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在重金屬水質基準理論模型與預測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基于金屬的物理化學參數,發現并構建了定量離子特征—毒性模型。
環境基準是制定環境標準的基礎和科學依據,是國際環境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水質基準研究始于美國上世紀中葉,近三十年,7次頒布并更新共計267種污染物的水質基準值,但其中僅包括10種金屬。重金屬是水環境中的重要污染物,然而不少金屬毒性數據較少,其環境效應復雜,影響因素較多,缺乏相關定量預測模型,大部分金屬的水質基準研究還處于空白狀態。
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彌補了這一空白。在國家自然基金委和科技部“973”項目的資助下,他們結合物種敏感度分析,較好地預測了25種金屬或類金屬的毒性值和相應的水質基準值,預測值與美國EPA基準推薦值在可接受范圍之內。同時,他們還研究發現,最少可通過金屬軟指數、最大配合物穩定常數、電化學勢和共價指數4個理化參數就能夠預測8種國際通用模式生物的毒性效應。
該研究方法不僅為國際傳統水質基準理論方法提供了有益補充,而且為一些難以開展實驗研究的珍稀水生生物毒性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新手段,拓展了QSAR在金屬毒性和水質基準中的應用。
相關成果發表在Environ Sci & Technol(2013,47,1,446—453)上,并被評為2012年度該刊環境科學領域最佳論文之一(Second Runner-Up Best Article—Science; ES&T 2012)。ES&T是國際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的頂級刊物, 該刊自2005年以來,每年在科學與工程領域文章中各評選3~4篇優秀論文予以特別表彰。該論文在2012年1640多篇文章中脫穎而出,這是ES&T刊物設置科學領域優秀論文以來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該項殊榮, 美國工程院院士、ES&T主編Schnoor教授來信評價論文“對該領域有重大和深遠的影響”。
實驗室于2011年10月經科技部批準建設,是我國環保系統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近年來,實驗室瞄準國際科學前沿和“科學確定基準”的國家目標,開展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領域的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工作,為我國環境質量標準制/修訂、生態環境保護重大決策和環境管理提供科技支撐,已經成為我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