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帥:環保部門的“風涼話” 吹不散霧霾天
中央氣象臺7日下午發布了今年秋天第一個霾黃色預警,京津冀將遭遇“霾”天氣。中央氣象臺預計說,昨天夜間到今天白天,北京東南部、天津西部、河北中南部、山東西北部、河南中北部以及陜西關中等地的部分地區將有中度霾,局部地區有重度霾。今天早晨,中東部大部地區有輕霧,華北、黃淮北部局地有大霧。(10月8日中國廣播網)
經歷了去年的“霧霾年”,我們對霧霾是深惡痛絕,今年剛剛到秋末,霧霾卻又如約而至。在“霧霾”這個詞剛出現時,筆者和很多人一樣,不知道它和霧的區別在哪里。但是當我們熟悉的霧變成了灰色和黃色,我們在里面呼吸一陣后,頭疼嗓子痛的時候,不用專家解釋,我們都知道霧霾的危害有多大了。
霧霾的形成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對其整治肯定也需要一個過程,但是在整治的過程當中,環保部門和執法部門理應有所擔當。我國這些年的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自然災害發生的也越來越頻繁,已經讓我們的科學發展遇到了很大的阻礙。可持續發展很早就提出來了,甚至每個孩子都能背誦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但是為什么我們一面打著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的旗號,而現實中的環境卻越來越差呢?這種現象的出現本就是這些環保和執法部門的失職,而在彌補的過程中如果還做不到知恥而后勇,那么真的就成為了歷史的罪人了。
去年霧霾發生的時候,相關部門經歷了漫長的研究霧霾成因的過程,甚至連群眾做飯的油煙都提出來了。然而城市周邊林立的大煙囪,多如螞蟻的汽車,以及田間地頭的秸稈焚燒卻看不見,這種研究還有什么意義呢?京津冀為了防治霧霾都已經采取了很多措施,為了減少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甚至都向中央下了軍令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今年河北、河南和山東這些產糧大省的秋后秸稈焚燒卻一如既往,這不是在拆環境保護的臺嗎。
我們現在有越來越先進的監管手段,有越來越嚴厲的處罰措施,但是環保執法部門仍然說監管難,仍然以疏堵結合來為自己的失職找借口,這就應該被追責。首先,我們不反對疏堵結合。但是這么多年,我們的秸稈粉碎填埋技術已經成熟,秸稈制作食料等技術也經常見諸各個媒體,為什么實際中就應用不了呢?其次,利用衛星監控,哪里起火冒煙?是誰的莊稼地?一目了然,并且有明確的法律依據,敢問環保部門怎么就管不住呢?我們從鄉鎮到中央都有常設的環保機構,但是環境卻日益惡化,試問這些機構存在的意義在哪里?
今年冬季不論對群眾還是環保部門注定都是一個難熬的季節,但我們希望環保部門能珍惜群眾的忍耐,能珍惜群眾給其整治的時間。不要支在上級批評和問責的時候大汗淋漓,更應該在工作中甩開膀子,用實際行動把這么多年積累下的環境欠債還清,這才是為自己正名的唯一選擇。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