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顆粒物來源解析有多快?
記者日前從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獲悉,上海市近年來系統開展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常態源解析初步揭示PM2.5來源,得出空氣中PM2.5本地人為污染排放貢獻占八成,交通和工業是重頭。在此基礎上,《上海市清潔空氣行動計劃(2013~2017)》針對能源、產業、交通、建設、農業、社會六大領域,分別提出了180余項具體而有針對性的綜合治理措施。
據上海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從2015年開始,PM2.5來源解析工作將由科研工作轉型為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的日常業務工作,為2017年PM2.5濃度下降20%目標的實現,乃至PM2.5的最終達標,提供重要的決策依據。同時,也為上海市實施各項大氣污染防治措施提供長期的跟蹤評估。
1污染源清單更新什么?
氨和揮發性有機物
“作為環境監測機構,監測數據的真實性是生命。”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總工程師伏晴艷日前在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接受采訪時說。在保證數據真實性的基礎上,監測中心的另一個主要工作就是解析PM2.5的來源。
據介紹,動態更新的高分辨率排放清單是來源解析的必備條件之一。據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大氣監測室副主任段玉森介紹,從2003年開始,監測中心就啟動了上海市大氣污染源的排放清單研究工作,目前正和相關研究機構一起構建并逐步完善上海市完整的大氣污染排放清單與本地源譜。
上海市自2004年開始建立以PM2.5為對象的一次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2006年,對市級重點污染源排放規律和“一廠一檔”進行了重點梳理與研究,并耗時3年對重點石化企業開展了VOCs定量核查。
2008年,依托全國污染源普查,上海對全市1萬余家VOCs排放企業進行了申報調查。2010年,借助世博會契機,對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進行了系統的更新與修正,啟動了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研究,并借機建立了上海市排放清單定期更新機制。
2013年,上海市繼續對2012年大氣污染源清單進行了更新,特別是通過設立專項科研課題,重點對氨和揮發性有機物等特征污染因子的源清單進行了更新。
據悉,本地化的源譜對于來源解析結果的準確性具有重要意義。上海市在污染源普查和污染源清單動態更新的基礎上,利用自主研發或引進的采樣器材,對各類顆粒物來源進行了測試分析。
包括電廠鍋爐、工業爐窯和工業鍋爐等固定工業源,道路和建筑工地等揚塵源,農作物秸稈等生物質燃燒源,柴油卡車、汽油車、助動車、內河船舶等流動源,本幫菜、川菜和西餐館等餐飲源,初步構建了本地顆粒物典型來源源譜。
2上海來源解析有什么法寶?
建立百萬分之一天平實驗室
大氣污染排放清單與本地源譜的逐步建立,為來源解析工作提供了對照表。針對常態污染,上海市同時采用受體模型法、數值模型法和排放源清單法等技術方法進行了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建立的重點實驗室為來源解析提供技術支撐。
記者日前參觀了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重點實驗室。首先來到1005實驗室,據工作人員介紹,1005實驗室主要用來監測空氣中的揮發性有機物。
一走進實驗室,記者就看到一個渾身“長滿”大小罐子的儀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儀器上的大罐子是采集空氣的,容量近6升,小罐子是采集污染源管道的,因為濃度較高,采氣量就比較小。
儀器的工作原理是將里面先抽成真空,帶到現場后,根據風向找到合適的采樣點位,打開閥門就可以直接采樣,很方便。分析完之后,用氮氣反復吹掃、清洗,再抽成真空,就可以反復使用。
據了解,目前這個儀器的樣品量非常大,一次性能定量分析近兩百種揮發性氣體,應用范圍很廣。例如居民投訴有異味產生的環境信訪問題、環境應急事故中發生的氣體泄漏、對化工區等大型污染企業氣體排放的監控都需要用到。
隨后記者又來到1002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的“主力”是一臺液相色譜雙質譜聯用儀,由一個液相色譜部分和兩個串聯在一起的質譜組成。
實驗室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這臺儀器最大的特點是能對有機物進行定性,就是知道這個有機物是什么,目前在環境污染應急事故中能起到關鍵作用,根據其分析結果,采取更有效的應對措施。
建立的譜庫相當于警察抓罪犯的指紋庫,在正常狀態下先拍一張指紋照片,當指紋照片發生變化時,不僅可以及時預警,還可通過比對,準確地抓住污染環境的罪魁禍首。
據伏晴艷介紹,為精準解析上海PM2.5來源,監測中心還在國內率先建立了百萬分之一天平實驗室,對PM2.5濾膜的稱量精度可達到百萬分之一克,保障了監測數據的真實性。而國內大部分監測站系統只具備十萬分之一的天平稱量精度。
不僅如此,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已啟動在線來源解析技術儲備和科技攻關。目前,在實驗室做污染物來源解析至少需要3個月時間,伏晴艷說,在線來源解析技術成熟后,有望在幾小時內找出污染物的來源。
據段玉森介紹,在線來源解析技術方法快捷,無需將樣品送到實驗室進行復雜的前處理,能滿足應急需求,初步辨明污染來源。
3區域合作有何進展?
明年建成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
目前,上海已建成覆蓋全市的400多套大氣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并形成對空氣顆粒物來源解析的初步結果。
2012年~2013年細顆粒物的來源解析結果顯示,上海市PM2.5化學特征和來源中,工業及交通尾氣排放生成超過50%。
伏晴艷說:“為了定性或定量識別大氣顆粒物來源,上海逐步構建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與源譜,探索顆粒物來源解析技術方法,在常態源解析和重污染快速源識別兩個方面均取得進展。”
伏晴艷表示,年底前上海將公布最新的PM2.5來源解析結果。與此同時,監測中心已啟動PM2.5在線來源解析技術研究,這一技術最快可在1小時內半定量分析出PM2.5的來源。
大氣污染的特性,決定了空氣污染防治需要跨地域聯防聯控。正是依托上海在空氣監測方面的優勢,2013年,環境保護部明確將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設立在上海。這一中心包括可視化會商、監測數據共享、綜合觀測應用、排放清單管理、預報預警等系統。
伏晴艷表示,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于2013年初啟動運營,已發揮了積極作用。南京青奧會期間,這一中心提供了區域污染分布態勢圖。2014年春節、兩會期間,中心為保障空氣質量提供了技術支撐。
據悉,2014年1月27日以來,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組織和協助下,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已開展近50次區域可視化預報會商,成功實現了跨部門、跨地區在空氣污染防治上的合作。
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已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到2015年年底有望全面建成。據悉,全面建成后,區域空氣質量預報中心可實時分析或預測未來48小時、東部沿海城市大氣復合污染的變化趨勢和初步成因,可為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提供更加精細化的服務。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