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微谷:新菌劑修復土壤污染、板結等效果顯著
一塊被污染過的土地是否只能慘遭遺棄?或許不用那么悲觀。自然界最重要的污染物分解者——微生物已逐步被運用到治理土地污染中。
日前,在中國高科技產業研究會主辦新聞發布會上,土壤修復專家、北京三色微谷集團董事長王立平說,應用三色原菌劑,針對性改良因長期使用化肥、農藥造成的土地板結,抑制土傳病害,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降解土壤中農藥殘留,以及降解未能吸收分解的化肥結晶,還原土壤生態平衡,可減少50%化肥使用量,不用或少用農藥,同時達到提高產量和改善品質的雙重效果。
圖為發布會現場
|
微生物修復技術,“變污為寶”
在各類環境要素中,土壤是污染物的最終受體,大量水、氣污染陸續轉化為土壤污染,損害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滯后性等特征,其對人類的危害將是災難性的。通過微生物技術來修復土壤,具有較好效果。
王立平曾帶領科研人員在河南蘭考進行過試驗,使用“三色原菌劑”的示范組平均畝產達到了507.5公斤,地塊土壤細、松軟、通透性好、層次分明,且長在土壤中的小麥根系比一般的多50%,須根長而粗;未使用“三色原菌劑”的地塊平均畝產量只有355公斤,比示范組平均每畝收益少225.6元。
據介紹,北京三色微谷集團自主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色原菌劑”系列產品是由多種有益微生物純培養后復合而成,主要包括土壤改良、種植業、養殖業、水質凈化等。有效活菌數達20億/毫升,高于國家標準2億/毫升。并獲得五項發明專利,國內首批獲得“有機產品生產資料認證”,是微生態農業的最佳生產資料,通過了國家科技成果鑒定,先后獲得北京市自主創新產品證書、高新技術企業證書、北京市火炬計劃項目證書等榮譽。
“這項該技術成果已進行了9年多成功示范推廣,在遼寧、黑龍江、吉林、新疆、湖北恩施、福建、江蘇等20多個省、市、縣建立多個種植、養殖、水產等農業項目示范區。水稻、蔬菜、果業項目不僅可恢復土壤活力,其增產幅度在15%-80%;對重度鹽堿地改造效果明顯,水稻當年當季畝產量可達600斤左右。”王立平說。
修復后,“鎘”大米消除污染恢復“原生態色香味”
據我國首次公布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結果,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其中,鎘、汞、砷、銅等重金屬污染問題突出。
一些地區,糧食重金屬含量超標的情況十分嚴重。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世元介紹,全國中重度污染耕地大約有5000萬畝。
此外,在現代農業種植過程中長期依賴農藥化肥,結果造成土壤板結、水土流失,鹽堿化、沙漠化,土壤生物結構破壞,作物生長緩慢,未能吸收分解的化肥一部分形成結晶,一部分滲透至地下或流入河海,造成面源污染和水體的富營養化,赤潮、藻類的爆發,破壞了生態平衡。
今年3月,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公布的最新結果顯示,通過微生物修復,可使鎘污染產區稻米上餐桌。也就是說,通過微生物修復技術,原本受污染土地的農作物不再“危險”,板結的土地也能重獲高產。
“微生物是自然界最重要的污染物分解者,微生物修復技術被公認為是最具潛力的修復技術。”王立平說,通過“三色原菌劑”的分解還原和螯合作用,減少土壤中的重金屬以及農藥殘留,同時分解代謝掉植物表面的重金屬和農藥殘留,提高了農作物果實品質;無藥殘,降低重金屬含量。長期使用可達到有機標準。 除此之外,使用三色原菌劑后,可明顯延長農產品保鮮期,恢復“原生態色香味”。
“傳統農業,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石化農業,給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危害;未來農業,即微生態農業,通過有益微生物工廠化生產,補充地球生物圈,恢復土壤活力,使環境、土壤、食品恢復到四五十年前沒有使用農藥、化肥、抗生素的時代,讓農牧業增產增收的同時,品質更優、收入更高,最終實現環境友好、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王立平表示。
據悉,北京三色微谷集團是一家總資產超過三億元的民營企業集團。旗下擁有亞洲最大的集微生物研發、生產、技術培訓于一體的綜合基地——遼寧三色微谷科技有限公司,其注冊資本3000萬元,占地面積82.5畝,建筑面積4.2萬平方米,可實現年產“三色原菌劑”5萬噸,總產值將達7.5億元人民幣/年,利稅可達3.5億元人民幣/年。該項目已得到國家發改委批復,中央預算內資金的扶持。
該集團還以“恢復環境的原生態、還原土壤的原生態、打造食品的原生態”為目標,培養并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應用團隊。提出“以菌抑菌”,走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與人類和諧共生共存的理念,將“促進生態農業發展、打造低碳產業,維護地球生物圈的平衡”作為第一科研課題進行應用科學研究。
政府研發投入偏弱 推廣難度較大
“與大氣、水污染治理相比,我國的土壤污染治理幾乎沒有起步,總體差距較大。但一旦市場打開,規模將遠遠大于大氣和水污染的治理。”在2013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上,環保部生態司司長莊國泰說。
除了農業領域的土壤污染修復外,微生物修復領域還十分廣泛。中科院微生物所的研究顯示,某些天然存在于海洋或土壤中的活體微生物及其本身產生的活性物質酶類,通過生物化學反應,可以將石油的主要成分烴類物質,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完全消除污染物,不會引起二次污染。與物理、化學方法相比,它對人和環境造成的影響小,且費用僅為傳統物理、化學處理方式的30-50%。
但由于多數人對于微生物修復技術缺乏了解,目前這項技術及產品的推廣難度較大。“我們研發的產品銷售還比較困難,眼下主要是向農民租地或教農民施用,并承諾保證他們有收益,示范給他們看。”王立平說。
從國家層面上看,一方面是土壤污染不斷加劇,另一方面則是土壤污染的防治和修復技術落后。由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編制的《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綜合分析報告》顯示,2011年我國環保技術研發(不含環境友好產品)占營業收入(不含環境友好產品)的3.2%。環保技術研發以研發單位自有資金為主,政府投入僅占7.9%。尤其是政府對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領域的研發投入偏弱。
該報告稱,水污染控制技術和大氣污染控制技術為當前我國環保技術研發的主要領域,而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輻射污染防護技術研發薄弱。
該報告還透露,我國近期將發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未來幾年土壤污染防治產業發展重點主要是土壤環境、受污染場地調查、風險評估和修復示范。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