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山大王"的"環保經"
“我是個粗人,只知道埋頭干事,沒有太高的理論水平,但我始終堅信,環保工作是個良心活,是惠及子孫后代的千秋偉業,誰要只圖經濟利益昧著良心做傷天害理的事情,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只要我在鎮安縣環保局呆著,就別想從我這通過!”
“我是土生土長的鎮安人,我深深地愛著鎮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常常覺得如果干不好本職工作,就對不起養育我的這片土地。所以履職十幾年來總是戰戰兢兢,不敢有絲毫懈怠”。
這就是陜西省鎮安縣環保局局長解振順,年少時闖蕩過江湖,習過武,說話直來直去,從不拖泥帶水。幼時曾隨父走出過商洛大山,吃過不少苦頭,也長了不少見識,“外面金窩銀窩,不如家里的草窩”,也許是陜西人“戀家”的性格使然,后來還是回到了魂牽夢繞的家鄉。“這一回來就再也不想走出去”。他從2001年步入鎮安縣環保局至今,這一干就是十幾年。因工作中原則性強,敢于“硬碰硬”,為人豁達,好打抱不平,仗義疏財,人稱“山大王”。近日,在商洛市環保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我們近距離接觸了這位名聲在外的“山大王”,也見證了他用無悔青春念就的“環保經”。
“山大王”由來:只因鐵面無私,秉公執法
“解局長,我來為我們礦場辦理排污許可證……”前來辦手續的企業老板話沒說完,就被早有準備的他打斷了:“你不用來回往返我這里了,也不用上下找關系求情,如果你的企業手續齊全,我肯定立即簽字,但凡一項不合國家有關規定,影響的是本地百姓的飲水安全,甚至有跨區域污染的隱患,這責任你們企業承擔得起嗎?”
原以為找熟人和有關領導搭上話就可以直接走后門辦理相關手續的企業悻悻離開了,類似這種情況,十幾年來在解振順任職的鎮安縣環保局從未被改變過,無論承受怎樣的壓力,他都能剛正不阿,堅持原則。
他說,可能是對鎮安這片土地愛得深沉,也可能是職業習慣吧,只要是看到有人在做破壞鎮安環境的事,他從潛意識里就會燃起“斗爭”的激情。
一次,他帶領同事去鄉下執行工作任務回來,路過旬河下游時,發現河水變成渾黃色,他立即意識到河段上游一定有人在私自挖砂或者在進行非法“淘金”。就循著河道向上游尋找污染源。走了大概兩三公里,發現有“淘金”設備果然正在河道里大肆施工。他當即上前制止,一開始對方態度很強硬,但看到這位環保局長當仁不讓,沒有絲毫退卻的余地,慢慢地變為求情,希望放他一馬。哪知這位局長軟硬不吃,油鹽不進,并且給他不厭其煩地講解了政策法規,他自知理虧,只好開著機器離開了開采點并于次日到環保局接受了處理。
“我們單位同事都比較怕解局長,他批評人從來不留情面,但只要是跟著他工作多年的人,都比較清楚他的為人,他在工作中講原則,要求高,有魄力,負責任,身體力行,所以,我們都比較敬畏他。”
“而且,有時候,不是我們職責內管的事情,比如他碰到了仗勢欺人的,總是不顧個人安危,上前干預解決。有一次一個村子里兩鄰居因蓋房子砌中間公共墻發生了沖突,蓋房子的其中一家是經濟條件不好的老兩口,鄰居是本村的地頭蛇,無人敢惹,老人攢了一輩子錢好不容易在自家地盤上蓋房子,還要被其千方百計阻撓欺負。這情況恰好被下鄉調研的他遇上了,上前就說:‘我就不信正不壓邪了,我就要看看誰敢把這堵墻推倒了重建,你來試試對我動手!’并給那家“地頭蛇”講起了當年朝廷張英宰相‘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歷史典故。最后,在當地有關部門的配合下,這兩家的公共墻問題得以圓滿解決,那老兩口到現在提起解局長都是感激萬分。這種打抱不平,扶弱揚善的事做得多了,慢慢地人就送他外號‘山大王’”,環保局辦公室人員告訴我們。
就這樣,“山大王”這一稱呼就在鎮安縣甚至商洛地區,乃至陜西環保系統圈內悄聲傳播開了。
他的“環保經”:凡事都怕“認真”二字
提及鎮安縣環保事業的發展史,97年在城建系統就開始接觸環保工作的縣環保局行政辦汪長翰主任如數家珍:“90年代后期到現在,鎮安縣環保工作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大的艱難歷程。曾經的縣環保局,人員配置少,條件簡陋,開展工作還需要努力找各部門領導配合,舉步維艱,而現如今,隨著國家對環保工作重視程度的提高,全民環保意識的逐漸增強,各相關部門都開始積極、主動地配合環保部門的工作,尤其在保障南水北調中線漢丹江流域水源質量上,大家不遺余力,不惜代價,嚴格按國家和省市頒發的各項規定執行,確保了一江清水供京津。鎮安環保工作走到今天,是因為我們有一位能擔當的好局長,加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才換來了這來之不易的發展局面。”
對此,已在縣環保局擔任十年“一把手”的解振順感慨頗深。他說,“放在十幾年前,真的沒想到環保工作能有如此高的關注度。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當人們回過頭來重新審視走過的歷程時,才發現有一件比發展經濟還要重要的工作,那就是環境保護。因為這項工作到了不得不抓的程度,它關系到百姓的生命健康,關系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甚至關系到我們“地球母親”的未來。鎮安縣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方,十多年前人們根本沒有“環保”的概念,后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各種環境污染問題,比如廠礦企業污水排放,河流、大氣污染,農村垃圾處理等問題不斷顯現,各種新問題集中爆發,各種矛盾交織更替,使得環保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但我這人有個特點,就是要么不做事,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而且遇到的困難越大,我就越有戰斗的激情。我常常在想,環保工作既然關系到子孫后代的福祉,如果在我的手上搞砸了,我就是個罪人。我這個人沒有太大的目標,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只要我在任一天,就要竭盡全力為家鄉人民守護好最后一方凈土。”
解振順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在任十幾年來,他把工作之余的大量精力都放在了學習和鉆研上,有時為了解決好一個新問題,甚至徹夜不眠。正是有了這種凡事不信邪的“牛勁”,他漸漸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獨特的工作方法。而且遇到突發事件,總是能第一時間找到解決方案,常常令上級部門刮目相看。
“解局長在工作中有很強的預見性,應急能力特別強,多年來都走在行業前列。在2006年鎮安縣“4·30”尾礦庫潰壩事件中,政府對33名相關責任人依法作出處理意見,唯獨鎮安縣環保局無一人被處理,也是基于解局長在日常環保監管過程中先期發現了安全隱患,并及時下達了整改通知。事故發生后,我環保部門在解局長指導下及時采取措施,施行圍堵法,在尾礦庫下游修七道圍堰,通過及時攔截并臨時修改河道,將污染源控制在區域內,防止了大面積污染事件的發生。在該事故中,解局長徹夜在事故現場勘查,不抱怨,不推諉,以身作則,親力親為,處理事情果斷堅決,對我們很受啟發。”該局曹杰副局長說。
“只有加強環境保護,才能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之間的矛盾,才能走出一條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發展道路。”解振順局長告訴我們:“環境保護不是環保局一個單位就能完成的工作,需要各部門甚至全民的配合、參與,尤其在我們這樣的山間鄉下,只有老百姓的環保意識提高了,才有利于各項環保工作的實施與開展。”因此,他在工作中善于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用“大環保”的思維指導各項工作的開展。在他的帶領下,鎮安環保局全體干部呈現出熱情高,人心齊,愛干事的工作局面,使得各項工作亮點紛呈。比如河道流域治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精準扶貧,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等都取得了不斐的成績,連續多年受到政府各級部門的表彰。其個人獲得的榮譽也不勝枚舉:2003年、2004年連續兩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全縣工作先進個人;2005年被人民日報社等六部門授予“中華英才”稱號,并在人民大會堂參加授獎儀式;2006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依法治縣先進個人”和“全縣安全生產工作先進個人”;2004年、2005年、2007年分別被縣政府評為優秀公務員;2008年被縣政府評為先進工作者,被市政府評為優秀公務員、同時被評為全省環保系統先進個人。
播灑愛心:“山大王”的鐵骨柔情
“別看解局長平時快言快語,工作上鐵面無私,但他骨子里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也是一個感情細膩的人。我們局里干部都叫他滅火隊隊長,原因是干部家里大到紅白喜事,孩子考學升級,小到兩口子吵架鬧別扭,都會請他出面坐鎮處理。他很擅長給人做思想工作,說話幽默風趣,又能切中要害,有時干部家庭正鬧矛盾,常常是他這個“救兵”一到場,幾句話就能平息一場“戰斗”。時間長了,干部都對他產生了無比的信任。他平時對待部下在工作上嚴格要求,但在生活上卻關愛有加。干部什么時候過生日,家里都有什么困難,甚至老人的身體狀況,他都了如指掌。他常說,大家能在一起干事業是緣分,單位就是一個大家庭,他這個家長有義務去照顧好大家的生活。”解局長的同事說。
據鎮安當地人講,除了在管理干部時提倡“人性化”和“親情化”,解局長一直把做慈善當做自己的“必修課”。參加工作二十年來,他自己都記不清資助了多少貧困家庭。他平時是一個比較節儉的人,但是每逢過年過節,都會自費買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送給那些孤寡老人或留守兒童。平時只要是他知道哪里有需要幫助的人,只要時間允許,都會去“雪中送炭”。每年下來,這項花費達到數萬元。
說起這個“山大王”兒子,解振順八十多歲的老父親這樣評價他:“這娃瓜得很,一點心眼不長,張口就會得罪人。但是他心眼好,工作賣力,沒有給我丟臉。”老人說這話時,臉上寫滿了欣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