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談環境生態治理:動真格,方能換來青山綠水
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持續推進民生改善和社會建設”部分中,“打好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攻堅戰”一節著墨最多,要求甚嚴,剛性最強。有的數字精確到小數點后一位,對偷排偷放者提出“付出沉重的代價”的嚴正警告,堅定承諾“一定要實現藍天常在、綠水長流、永續發展”。
近年來,保護生態漸漸由迫于資源環境壓力的被動選擇,變為全民族共同主張和自覺行動。今年兩會上,生態環保問題持續成為代表委員的熱議焦點,鐵腕治理環境污染這一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讓老百姓切切實實感受到環境好轉的成果,成為會內會外強烈的呼聲和共識。
打好攻堅戰
不要讓“出門望天”成為百姓無奈的習慣
7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全國人大代表、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坦承,現在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便是看天。“如果天藍,不敢懈怠;如果是像今天這樣的天,就會感到不安,要加倍地努力。”
“其實并不是專業從事環保工作的人才會關心天藍不藍,在經常遭受霧霾襲城的各個城市,‘出門望天’已經成為許多人的習慣,有的人甚至以看不看得見某一座建筑物,作為自己戴不戴口罩出門的標準。”來自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朱國萍說。
據中國氣象局統計,2014年我國共出現13次大范圍、持續性霾過程,其中10月份更是連續出現4次大范圍霧霾過程。而據《2013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地表水總體輕度污染,其中黃河、淮河、海河、遼河、松花江五大水系水質污染,全國4778個地下水監測點中,約六成水質較差或極差。
讓人壓抑、無可躲避的嚴重污染現狀,將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型發展模式逼上了絕路,“堅決不能再要帶血的、有毒的GDP啦!”代表委員從基層帶來最為迫切的期盼。從中央到地方,打好環境保護攻堅戰,成為一場沒有退路的戰役。
環境污染問題跨地域、無邊界,打好環保攻堅戰,必須在國家層面統籌推進;同時更需要各地克服“公用地悲劇”和急功近利心態,動真格、出真招、見真效。陜西西安曾一度位列全國污染最為嚴重的十座城市之一。痛定思痛,西安從2013年起實施治污減霾工程,通過拆改燃煤鍋爐、防治揚塵污染、建立四級3748個監管小網格等方法,著力提高城市生態容量,形成不留空白、不留死角的監管體系。
“人努力,天幫忙。去年西安優良天數達到211天,比上年增加73天,如期退出全國重點監測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后十位。”全國人大代表、西安市市長董軍說。
準備持久戰 主動應對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治污形勢
從環保部提供的數據來說,2011年至2014年間,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從2218萬噸下降到1974萬噸,化學需氧量從2500萬噸下降到2295萬噸,氨氮排放從260萬噸下降到239萬噸,氨氧化物排放從2404萬噸下降到2078萬噸,主要污染物年度排放量成逐年下降的明顯態勢。但為何老百姓對環境保護工作仍然頗多微詞,各種輿論場中對環境惡化的趨勢仍然憂心忡忡呢?
代表委員認為,從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來看,環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對于當前中國而言,徹底遏制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趨勢,做好打環保持久戰的準備,才是更符合實際的戰略選擇。
樹立持久戰意識,首先是因為歷史欠賬太多,生態債務過重。全國政協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律師協會副會長潘曉燕調研發現,全國有相當規模的農業用地正在被廠礦企業排放的重金屬污染,每年因重金屬污染而導致的大量糧食減產和經濟損失令人痛心。“破壞良田只要一兩年,徹底修復土壤卻要付出幾倍甚至十多倍的時間和代價。”
樹立持久戰意識,還因為我國國土幅員遼闊,城鄉差別較大。農村地區成為當前污染防治的薄弱環節,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貴陽烏當區新堡鄉王崗村黨支部書記花全對此深有感觸:“如今農村產生的垃圾很多,但農戶都是用車集中收集,運到山里集中填埋,這樣很容易造成地下水污染,未來隱患很大。”
樹立持久戰意識,還因為當前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并不徹底,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并未完全終結,一些地方扭曲發展觀放松環保標準的事例仍屢見不鮮,為牟取非法超額利益偷排偷放的作奸犯科者遠未絕跡。
“一些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標開始呈下降趨勢,但總量卻仍保持高位。”陳吉寧代表說,老百姓對環境質量改善期望值越來越高,環境保護工作機遇和挑戰并存,形勢依舊嚴峻,任務仍很艱巨。
贏得生死戰 用看得見、感受得到的變化取信于民
這是一場輸不起的生死戰——做好環保工作的復雜艱難,不能成為任何一級政府和領導干部畏難不前的借口理由。基本的環境質量是一種公共產品,是政府必須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在環保方面無所作為者,對生態惡化聽之任之者,必須受到黨紀國法的嚴肅懲治。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設定的目標,均高于去年。同時還提出,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促進重點區域煤炭消費零增長;治理機動車尾氣,提高油品標準和質量;實行從水源地到水龍頭全過程監管;擴大天然林保護范圍;新增退耕還林1000萬畝,造林9000萬畝。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的治理都做出明確部署,強調集中力量實施‘大氣十條’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規劃,對環境污染重拳出擊。”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玉珍說,“經過全國上下一致努力,天藍水清的目標一定可以實現。”
不斷提高投入的同時,鐵腕治污,用看得見、感受得到的變化取信于民,是贏得環保生死戰的關鍵。
地處浙江中部的金華市是省內多條河流的上游區域,快速的工業化和城鎮化曾一度讓這顆“浙中明珠”蒙上污染陰影。借浙江全省推進“五水共治”工作的春風,金華開展鐵腕系列執法行動,查處環境違法案件1367起,法院判刑116人,先后有3名鄉鎮主要負責人因工作不力被免職。
動真格,方能換來青山綠水。今年初,金華因10個市界出境斷面水質有9個達到III類標準等成績,榮膺浙江省“大禹鼎”。全國人大代表、金華市委書記徐加愛說,環境治理的目標一定要讓老百姓能夠檢驗。
贏得環保生死戰的治本之策,還是在于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全國政協委員、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高吉喜說:“中國的環保問題,從深層次來說是產業結構問題,治理也是產業升級、結構調整的過程。只有從根本上去調整,污染排放才能從源頭上得到控制。”
結構調整,并不簡單地意味著減法,許多產業在創新升級中有著更為廣闊的空間。來自電力系統的全國政協委員王抒祥算了一筆賬,如對全國各行業用能領域推廣電能替代措施,到2020年累計替代電量可達到1萬億千瓦時,按照電能替代中50%為清潔能源折算,不僅大幅減少污染物排放,更可為清潔能源產業帶來巨大商機。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描寫的是農業文明時代的詩意中國。
站在新的起點,有黨和政府的莊嚴承諾,有13億人民的切實行動,我們一定能闊步走進生態文明新時代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