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凈化難抵致命侵蝕 海洋生態步入全面監管期
環顧當下,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在全球范圍內,蔚藍的海洋正遭遇史無前例的生態危機。原油泄漏、垃圾傾倒、工業排放……當沿海大陸成為各國各地區發展工業的首選地時,當有關專家發出“渤海將死”的警示時,干凈的海洋是否注定離我們漸行漸遠?
盡管海洋有著世界上最強的自我凈化功能,但這片深藍抵擋得住人類無休止的侵蝕嗎?
幾年前,在由美國科學家繪制的《人類對海洋影響的全球地圖》中,除卻南極、北極附近少量水域,已經幾乎沒有哪處海洋談得上“清潔”。彼時,人類第一次宏觀地看到海洋生態系統變得“如此糟糕”。而中國渤海、東海、南海,亦是近岸海洋污染區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舊痕未愈,又添新傷。康菲漏油事故迄今兩個多月,渤海海域又增加了840平方公里劣四等海水。昔日的海面被一塊塊丑陋的油膜趴覆著,還有偶爾向外冒出的油花,仿佛正在向人類痛訴這里所遭遇的不幸。
渤海遭遇“致命一擊”
2014年7月18日,在國家海洋局尚未成立針對漏油事故的聯合調查組前,邵文杰到達了山東長島。他是民間環保組織達爾文自然求知社的工作人員,此行旨在收集康菲漏油事故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
之前,媒體曾爆出長島出現魚類莫名死亡現象,疑與漏油事故有關。但當地漁民告訴邵文杰,魚類死亡在長島并非罕見現象,而一些媒體的不實報道卻讓長島的旅游形象受損,旅游業因此大打折扣。在長島附近海域,邵文杰并沒有發現油污的存在。對此,他的解釋是:漏油事故發生已有一段時間,且海中油污會受當地東南風向和洋流方向影響。
唐山市水產局工程師劉鳳林向邵文杰介紹,當地漁民6月中下旬就發現海面上有大量油污,但直到7月5日方知是漏油事故發生。如今,唐山海產養殖業損失慘重。邵文杰沿著海岸線走訪時,目之所及盡是大塊油污。“海岸上的沙灘剖面里,一層一層可見已經均勻散開的油污。漏油是相當嚴重了。”他說。
據統計,唐山現已發現的扇貝死亡率達到70%,而且存活下來的個頭都比較小,導致產量下降,銷路不暢。邵文杰介紹道,唐山市約有漁民160戶,海產養殖面積共有35萬畝,目前漏油事故已對當地水產業造成損失高達3億元。
類似的情形也在河北發生。媒體披露,僅河北樂亭、昌黎兩地,200名水產養殖戶遭受的經濟損失高達13億元。“渤海的生態系統本身就比較脆弱了,這次的漏油事故可能將對它產生致命的影響。”王亞民表示。
事實上,進入新世紀以來,溢油事故并未得到有效遏制。2006年,發生由渤海油輪事故疊加海上油田盜油的渤海特大溢油事故;去年7月,大連新港重大溢油事故更是溢油量超萬噸,創下中國海上溢油事故之最。對于分布了數十個海上油氣田和100多個鉆井平臺的渤海而言,何時遭遇致命一擊似乎只是時間問題。“如果這次不是康菲,還會有下一個‘康菲’出現。”王亞民說。
我國海洋從此有了生態紅線
如今,可喜的是,國家海洋局3月5日對外公布《2015年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要點》,明確在全國全面建立實施海洋生態紅線制度,開展海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試點,建立健全海洋生態損害賠償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繼續推進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試點。
要點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了10方面要求,包括全面加強理論研究、政策研究和規劃編制,繼續深化海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分類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能力建設,切實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嚴格實施海洋生態環境監督管理,著力強化海洋生態保護與建設工作,健全完善海洋環境監測評價業務體系,創新推進陸海統籌的海洋污染聯防聯治,做好海洋生態環境應急響應工作,著力做好全年工作的組織實施和作風保證等。
在依法行政方面,國家海洋局將繼續推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國家層面和地方層面的法律法規修訂工作。協同推進簡政放權和提質增效,嚴格依法依規辦理行政審批事項,強化海洋環境行政審批和監測信息公開。加強海洋工程項目全過程監督檢查,開展海洋環保領域違法違規建設項目的清理整改。
在深化海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方面,在推進海洋污染聯防聯治方面,著力開展海灣綜合治理,從16個污染嚴重、生態脆弱的重點海灣中選取部分海灣開展動態監測并試點開展治理。深化海洋污染防治摸底調查,明確海洋污染防治責任劃分并對地方政府進行責任考核。
同時,為做好海洋生態環境應急響應工作,國家海洋局今年還將完善赤潮(綠潮)等海洋生態災害及突發事件的應急響應機制,推進黃海綠潮災害綜合治理。優化放射性監測網絡和核應急工作機制,健全完善邊處置邊報告的海上溢油應急工作機制。
治理或需百年
“渤海的治理工作多年以前就開始了,但是一直沒有得到有效重視,所需的資金也難以落實。治理方案一拖再拖,導致現在即使花費幾倍的成本也難見成效。”王亞民說,“如果上世紀70年代下大力氣治理,渤海的情況可能會好一些。但在原有的基礎上又污染了幾十年,現在有點晚了。”
據了解,上世紀70年代初,受日本水俁病影響,衛生部開始了針對渤海、黃海海域重金屬污染的調查,結果發現“渤海全海區均檢出了石油,海水中汞、砷、鎘、鉻等有害物質的污染,在局部海區也逐漸擴展和加重”。
公開資料顯示,30年間,僅在國家層面上的渤海治理計劃就多達數次,但最終都悄然退場。1982年6月,《渤海、黃海近海水污染狀況和趨勢》完成,迄今渤海所遭遇的污染問題在當時已全部提及,并進行詳細論證分析,但最終未能落實。
早在2000年8月,國家海洋局制定的《渤海綜合整治規劃(2001-2015)》立項失敗。2001年10月,原國家環保總局一份計劃投資555億元、為期15年(2001-2015)的《渤海碧海行動計劃》出臺。盡管當時很快獲得國務院批準,但在資金等問題上缺乏有效支持。2004年6月,時任原國家環保總局局長的解振華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碧海計劃》資金渠道不暢,導致計劃項目進展緩慢。
“治理海洋污染是一項龐大的工程,首先是減排,環渤海圈已經成為重要的經濟帶,如果給這些城市都配上完善的污水垃圾處理設,使城市工、農業污水‘干凈’地排入海洋,目前的政府資金很難完成。”王亞民說,“即使整個環渤海灣實現零排放,渤海要通過自凈能力完成自我凈化,也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