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精細管控 按尾氣排放限行
“我們花了快30年的時間,才有了今天這樣的天氣。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墨西哥城空氣質量管理局負責人安東尼奧·麥迪阿維亞博士對本報記者感慨。
從他的辦公室望出去,天空湛藍,藍花楹盛開奪目。遠眺80千米外的托盧卡火山,連山上的積雪都清晰可見。在空氣質量管理局的監控屏幕上,來自城區42個監測點的數據,正反映著懸浮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臭氧的含量。每隔一小時,實時數據都會發送到網上和移動終端。
2013年,墨西哥城有超過220天空氣質量為“優”或“良”。這個曾經全球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城市被聯合國譽為治理典范。
持之以恒的精細化管理,污染最嚴重城市空氣變好了
上世紀80年代,墨城總是籠罩在一片“黃灰色的煙霧”中。當時,霧霾天氣導致遷徙到墨西哥城的候鳥大量死亡。記者的鄰居艾歐尼斯女士說:“小鳥在天上飛著飛著,就會突然掉下來摔死。那時候的空氣實在太糟糕了。”
據墨西哥衛生部統計,1984年至1988年,因大氣污染導致的哮喘、支氣管炎等呼吸疾病的患者人數從100萬激增到220萬。有媒體稱,墨西哥城是這個星球上污染最嚴重的城市。
嚴重的污染是墨城高速發展的伴生物。過去幾十年間,城區面積從120平方公里擴展到超過1500平方公里,人口從300萬猛增至2000多萬。這個超級都會集中了墨西哥全國一半的工業、商業、服務業和銀行金融機構,擁有520萬輛機動車和5萬家工廠。
同時,墨城平均海拔2200米,氧氣含量只有海平面的77%,燃料無法充分燃燒,加之城市三面都是高山,有害氣體很難自行消散。
嚴峻的形勢使墨城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
麥迪阿維亞拿出一張圖,展示了墨城近30年來的空氣污染物濃度。圖上可以明顯看到一條向下的曲線,每一個折點,都標注了一系列治理舉措:1986年,提升汽油品質,工廠改用天然氣;1989年,實行機動車限行……
1986年至今,墨西哥一共制訂了超過50部專門的法律法規,從工業排放限制到機動車管控,從監控預警系統到油品質量標準,從應急處置機制到綠化帶分布,甚至煙囪高度都有詳細規定。
有了法規,還必須有執行力。1989年,墨城出臺了首個《聯邦區空氣清潔計劃(1990—1995)》,提出加裝監測設備、使用清潔能源等41條行動方案;此后,又分別在1996年、2001年、2010年陸續出臺了三個后續清潔計劃,將治理目標和措施分階段執行。其間雖經歷多任市長和政黨輪替,但“五年計劃”始終如一。
相比1989年,如今墨城空氣的鉛含量減少了98%,二氧化硫減少了88%,懸浮顆粒減少了68%,一氧化碳減少了80%。對這個既不靠海、又處高原的發展中國家首都來說,堪稱奇跡。
限行不再“一刀切”,而是按尾氣排放狀況決定
談到對改善空氣質量最有力的舉措,麥迪阿維亞博士告訴本報記者“限制機動車是最有效的”。
上世紀90年代初關閉和遷移出污染企業后,機動車尾氣成為墨城最主要的空氣污染源,貢獻了80%的污染物排放。墨西哥環境法中心的數據顯示:90%的一氧化碳、45%的氮氧化物來自汽車尾氣。這些有害氣體經過陽光照射,又產生臭氧、氣溶膠等次生污染物。
因此,1989年,墨城政府開始推行“今天不開車”計劃,根據尾號將機動車分為五種顏色,每種顏色每周禁駛一天,重污染天還會升級限行令。
“這在剛開始確實減少了上路車輛和污染排放,但很快人們就找到了規避的辦法——買第二輛車。”麥迪阿維亞博士說。數據表也顯示,限行政策施行兩年后,空氣質量的曲線出現反彈。
于是,到1998年,墨城政府修改限行政策,不再“一刀切”,而是根據尾氣排放狀況來決定限行與否:所有車輛每年必須接受兩次尾氣檢測,檢測結果分為“00(新車)”“0(符合嚴格排放標準)”“1(符合一般排放標準)”和“2(符合最低排放標準)”四種標識。“0”“00”標識的車輛不限行;“1”和“2”標識的車輛,平常日每周限行一天,每月還有兩個周末日不得上路。
據2006年的檢測結果,200多萬輛獲得了“00”或者“0”的機動車,每年排放有害氣體5273噸,150萬輛獲得“2”審核的車輛,則排放了35604噸。這意味著,一輛被限行的舊車,有害氣體的排放量就達到新車的9倍。
麥迪阿維亞博士辦公室掛著一張巨大的計劃圖——《聯邦區空氣清潔計劃(2011—2020)》。該計劃包含81條治理辦法,每個辦法又包含具體的措施和細節共116項。“治理空氣污染,要關注每一個細節,對任何可能的污染源采取相應措施。”麥迪阿維亞說,當年的五年計劃,如今已經升級為十年規劃——這不僅意味著更長遠的規劃,也說明在經歷了近30年的治理之后,改善空氣質量的難度越來越大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