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布“水十條” 助推新常態經濟發展“綠色化”
2015年4月16日,備受矚目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正式出臺,這是我國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大氣十條”)之后又一項重大污染防治計劃。
當今中國,“環保”已是發展中最熱詞匯之一,2014年“史上最嚴”的《環保法》開啟了環境保護領域依法行政的序幕,與此同時,眾多法律、規章的出臺和修訂完善,也讓環境保護之路有了更多護航者。2015年必將成為依法保護環境的轉折年。
238項“硬措施”瞄準違法排污
制定“水十條”的目的,就是為了切實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國家水安全。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認為,所有的改革應該有法有據,“水十條”中提出的種種措施,正是為實現新《環保法》里水污染防治的目標,在法律框架下產生的。“水十條”體現了依法治理水污染的要求。
中國政法大學研究所所長王燦發告訴記者,“‘水十條’提出238項‘硬措施’,除了136項改進強化措施、12項研究探索性措施外,重點提出了90項改革創新措施。內容廣泛,目標明確,涉及范圍全面,措施具體。”這與“大氣十條”是相對應的姊妹篇。國務院以發布行動計劃的方式來強化污染治理,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在大氣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方面做出具體的規劃措施。他相信,“水十條”在今后的水污染防治中能發揮重要的作用。
“水十條”的出臺,讓氣候組織大中華區總裁吳昌華感到十分欣喜。她表示,水污染是一個相對而言容易解決的問題,決心杜絕污染,同時立刻著手治理現存污染,在一個可預見的未來,就可以實現穹頂突圍。關鍵是政府嚴格實施各種手段落實目標,企業遵法守法,同時積極創新,社會要睜大眼睛,不給違法者漏洞可鉆。
權責明晰避免“九龍治水”亂局
2013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大氣十條”)出臺,與之相比,“水十條”有一個明顯的不同:在公開文件中,每一項措施后都明確顯示牽頭部門和參與部門。常紀文認為,這是一大創新。他指出,在外部文件中公開通知各部門工作,明確權責,按法律法規規定的原則,如果無法完成要求,牽頭部門負主要責任,參與部門也負相應責任。責任清晰,信息公開,同時也避免出現“九龍治水”的亂局。他認為,“考核”也是“水十條”一大亮點,考核由環保部牽頭,中組部參與,考核結果不合格,監察部會約談責任方,追究黨紀政紀責任。權責的明確和問責機制的完善,讓“水十條”落實更有力度。
常紀文指出,“水十條”比“大氣十條”更現實,作為一個行動計劃,它提出了2020年、2030年和2050年不同階段的目標;同時,“水十條”很多措施比“大氣十條”更嚴格,譬如第一條就規定了“新建、升級工業集聚區應同步規劃、建設污水、垃圾集中處理等污染治理設施。2017年底前,工業集聚區應按規定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水十條比大氣十條更體現公開參與。”常紀文介紹,“水十條”的最后一條就是“強化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較之“大氣十條”的“明確政府、企業和社會的責任,動員全民參與環境保護”更進一步。
摒棄分而治之突出生態系統管理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朝霞認為,“水十條”的最大亮點是突出生態系統管理的理念。條文中“強化源頭控制,水陸統籌、河海兼顧,對江河湖海實施分流域、分區域、分階段科學治理,系統推進水污染防治、保護和水資源管理”的理念與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理念一脈相承。“陸海統籌如果分開治理,單獨治理某一項效果不好。江河湖海是一個整體,不可能分而治之,分散化治理是治不好的。”他分析道。
同時,楊朝霞指出,“水十條”重視科學規律,將水劃分為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提出相應對策,對于水環境提出節約用水,針對水生態提到保護濕地,海洋生態等,體現了重視科學規律,治理理念的更新。這份行動計劃還突出了水污染防治生態化治理的思維,加強力量的建設,突出了環境風險管理和環境風險控制的理念。
可拉動GDP增長5.7萬億元涉多項產業
每一份行動計劃的實施,可能需要數萬億元的投資。“水十條”提出,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理順價格稅費、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建立激勵機制、推行綠色信貸、實施跨界水環境補償。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透露,預計到2020年,完成“水十條”相應目標需投入資金可達到5萬億元。
楊朝霞指出,“水十條”強調了市場的作用,“以污水、垃圾處理和工業園區為重點,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行綠色金融、綠色信貸、實施跨界水環境補償、深化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等方面都強調了發揮市場的作用。
據環保部測算,實施“水十條”,預計可以拉動GDP增長約5.7萬億,累計增加非農就業約390萬人,使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增加2.3%。常紀文認為,“水十條”對污染防治技術研發、環保產業、環保服務、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的建設運用、配套管網建設、農村環保設施、融資等產業都具有拉動作用,實現“小康社會建設和相結合”。
吳昌華從國際視角出發,指出水問題不是孤立的,它與糧食生產和安全、能源、基礎設施等各方面密切關聯。亞太地區面臨著水量、水質和極端天氣造成的水壓力的三重挑戰,影響的人口是世界之最。水已經成為亞太地區眾多國家發展的制約要素。氣候變化更是加劇這種挑戰。因此,如何從整體大局出發,完善頂層設計,確保經濟發展的綠色化目標變的尤其重要。
新常態經濟發展“綠色化”
從“大氣十條”、新《環保法》到“水十條”,中國近年來在環保法規領域舉措不斷。氣候組織大中華區總裁吳昌華認為,中國領導人提出生態文明價值觀,重新審視發展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國內,確定生態紅線,開始推動自然資本有價和生態補償,重啟綠色GDP,從根本上扭轉粗放型增長。在國際上,中國需用簡單明了的語言闡述這個價值觀和其重要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非一個新概念,只是在新時期賦予它更加重要的使命和內涵。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要坦誠自己走過的彎路,總結教訓,提出自己的見解與建議,攜手國際社會一道,共同穹頂突圍。
常紀文表示,中國環保治理取得巨大成績,環境治理開始轉好。中國前二十年左右的時間經濟發展沖動大,發展過程中對環境資源破壞大,但是環境執法還是起到了相當的效果,“如果沒有一直以來的環境執法,現在我們的環境可能已經崩潰了。”目前中國正在開始進入中高端發展階段,“今后的環保工作會更好做”。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