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博士:為環境監測貢獻青春的“一流專家”
劉勁松,男,1970年出生,博士,教授級高工,浙江省九三學社環保支社委員,省“151”人才庫成員,被環保部授予環境監測“一流專家”。1998年進入浙江省環境監測中心工作,任中心副總工、分析測試(應急)研究所副所長等職。兼任中國分析化學會質譜委員會委員,浙江省色譜/質譜學會副主任、青年委員會主任,浙江工業大學碩士生導師。先后獲得環保部“青年科技獎”、“先進科技工作者”、“十一五環保科研先進個人”等榮譽。主要承擔環境污染物的監測和分析、監測標準體系建立、科研等方面工作,為環保監測、環境科學研究、以及國家能力建設等做出了較大貢獻。
一、開拓創新勤于探索為提升有機監測能力做出了突出貢獻
該同志1998年剛入單位時,省中心在有機污染監測能力上一直較弱,還處在起步階段。盡管專業不對口,中心為提升有機監測能力,要求他盡快熟悉有機污染監測,開展全省飲用水有機毒物安全調查研究。由于經驗缺乏,而單位在這一領域上的人才力量較弱,開始時確實困難叢叢。為盡快開展研究,他先后多次去浙大、商檢、疾控中心等單位求師問計,遠赴北京、上海、廣東和國家化工部、國家環境監測總站等地學習取經,每次回到單位后,不僅能及時與中心領導、同事們進行認真探討和交流,還利用晚上自己的業余時間潛心在實驗室獨立探究。困了就地打個盹,累了就在實驗室打地鋪。經過一年多的艱苦求學、摸索,中心有機污染物監測能力取得重大突破,把原有十幾項有機污染物監測能力范圍擴充到一百多項,大大提升了我省在全國的領先地位,同時,這項研究成果為全省各設區市加快調整飲用水源提供理論依據。
1999年,為固廢管理需要,根據省廳黨組工作要求,中心著手讓他負責被當時稱作為“分析難度的巔峰”—世紀之毒二噁英的監測研究工作(當時國內僅有幾名科研人員開展類似工作)。在研究中,該同志不僅僅對209種二噁英單體混合物的分離與凈化研究有了重大的突破,而且對其產生機理及處理處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深入到他極為陌生的工程熱物理領域,尤其對垃圾焚燒處置工程及二噁英削減技術進行了大量的探索與研究。經過多年的辛勤而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成為國內開展該方面監測工作的環保第一人,也成為環保領域研究權威,為環保部建設國家環境二噁英監測中心華東分中心落戶我中心奠定了堅實基礎。由于他長期從事于垃圾焚燒研究,加上外出采樣將大堆大量的“廢棄物”拉回實驗室進行分析,被他的兒子及同事們笑稱為“垃圾博士”。研究監測成果對環保部開展國際履約、各行業二噁英排放因子確定、建設項目竣工驗收等提供了大量科學數據。目前全國環保系統在有機分析能力上對浙江省站都豎起大拇指,而提起二噁英監測更是名聲在外,都知道浙江有個劉勁松,所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一直特聘他為有機分析及二噁英監測授課教師。
二、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全力以赴完成上級所交辦的工作任務
一直以來,該同志為完成環保部及省環保廳下達的各項任務,無論是七月流火,還是天寒地凍,在面臨各種意想不到的危險,他都能沖在前、想在先,兢業勤懇做好每一件事。在調查國內二噁英排放源中,他經常率隊外出采樣,有時半個多月都不能回家就在一個又一個焚燒源之間奔波。夏天在溫度高達六七十度以上的煙道上,每次工作時汗水順著下巴與地面都能連成一線,將10多米下的地面灰塵和成了“稀泥”,八九個小時連續工作讓人頭暈目眩,但為了自己熱愛的事業,為了清山綠水,克服種種困難圓滿完成各級交辦的工作任務。有一年冬天在江蘇昆山大金公司取樣,本來氣溫就在零度以下,可工作取樣點又在四五十米高煙囪上,江風凜冽,穿上兩件大棉襖也無法抗拒刺入骨髓的寒冷,但他依然在那惡列的氣候下連續取樣達八九個小時,等他與同事一起下來時已經凍的連話也說不清,人也站不穩,在場的企業工作人員深受感動。在日常監測工作中,他帶領的同事們經常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危險,這些危險也是不為人知的。比如有一次到湖州世紀清采樣,身后的風機葉片突然爆碎,尖銳的金屬碎片扎入了十幾米高的房梁中,而他就在風機1米左右的地方,所幸逃過一劫。在寧波中華紙業取樣監測中,當時他在30米高的煙囪上采樣,天氣突變,雷電交加,為保護設備不被淋雨,一道閃電卻擊中了正待抓起的采樣框,從高空摔落地面,所幸人無大礙。在實驗室分析中,因為經常接觸強酸強堿,而且還要接觸大量不明物質,危險也處處相伴,該同志也總是勇于擔當,沖在一線。特別在處理湖州一企業應急未知劇毒樣品鑒定中,因企業職工對化學品處理工科不當造成其他人員莫名受傷和死亡,為盡快調查事故原因,在五一放假期間,當地政府急求省中心專家幫助調查分析,該同志二話沒說就主動擔當,穿上厚厚的防護服在通風柜中操作,卻讓同事在實驗室門口隨時監護以防不測,表現出一名專業人員和干部身先士卒、臨危不俱的優秀品德。
應急監測是劉勁松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自進入單位起,就和無數的環保應急事故處置牽上了線,甚至連新婚之夜也被單位召回加班應急。歷時將近一年的“1998中國環保第一案”磐安飲用水源地危廢傾倒調查中,他不僅承擔了全部調查樣品實驗室分析,還要隨著公安廳辦案人員翻山越嶺,搜集證據。“5.12”四川汶川抗震救災,為查清青川縣飲用水源地大腸桿菌超標原因,冒著余震風險,和同事一起沿著破壞嚴重的公路調查上游大山深處的水源地,一干就是大半個月。近幾年來,錢塘江流域多次出現水污染事故應急,24小時連續多日的樣品分析成為常態,對他而言,這些工作的完成已習以為常。除此外,還作為省環保廳調查專家對省內主要河流上游企業進行污染排查和大量的現場調查取證等工作任務。多年的應急工作經驗及豐富的理論知識為國家環保部和省內相關部門有效解決應急事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被環保部、省環保廳及一些地方政府特聘為應急專家成員。
三、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努力把環境監測與環境科學研究有機結合
在完成大量的日常工作同時,該同志積極組織和參與國家及省內多項環保科研工作。先后承擔或參與科技部863項目、環保部公益性項目、浙江省科技廳、浙江省環保廳等資助的二十多項科研工作,在J.HazardousMaterials、Chemosphere、環境科學等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參與兩部專著編寫,建立“二噁英監測技術規范”等多項國標。他主持和參與的科技部863項目“焚燒煙氣二惡英類監測及風險評估技術”、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大氣氣溶膠來源解析和預警系統”等十多項課題研究;探討了焚燒源二噁英污染控制措施及其環境影響,杭州市大氣PM2.5中二噁英污染水平及健康風險等,是國內較早開展大氣PM2.5研究人員之一;省科技廳重大項目“錢塘江飲用水源敏感物質甄別、毒性安全及防控措施研究”等七項課題的研究,系統調查評估了錢塘江流域地表水中有機毒物污染水平、生物毒性、及其環境風險,追溯污染原因;省科技廳重大項目“拆解行業土壤污染評估及治理技術研究”等四個專項課題,系統評估了全省土壤污染狀況,特別是電子垃圾拆解場地農業土壤的二惡英類POPs環境風險。另外為建立我國環境應急監測體系,他先后參與或主持了科技部863項目“重大環境污染事件特征污染物實驗室檢測技術系統”等三項課題的研究工作,為這些領域的加快發展作出了具大貢獻。
四、心態平和不計得失為環境監測事業建設和發展貢獻青春
作為一名博士,中層干部,曾按照環保部的統一部署和安排,上掛環保部和下派支援邊疆擔任副區長,在不同工作崗位上鍛煉自己,角色的轉變能及時擺正位子,始終低調做人,扎實做事,與干部職工打成一片同甘共苦。
長期以來,中心二噁英實驗室一直是最為忙碌的一個部門,加班最為頻繁。由于人員少,工作任務繁重,加上部門與二噁英試驗室分離獨立運作,該同志每天工作需要兩頭跑,兩頭肩顧;在樣品的前處理、玻璃器皿的清洗、設備的維護等細節工作上,和普通職工一樣,處處干在前。遇到棘手的問題或者工作任務較重,他總是帶頭留下,把方便留給同事,困難留給自己。由于經常加班,家屬經常埋怨他:“好像兒子不是你的,什么事都是我一人管”。他總是笑著說“事情多、任務重、時間緊、沒辦法,你多擔待吧”。在他的帶領下,華東分中心成為環保部和國內幾大中心運轉最好的二噁英實驗室之一。
他在被中組部“博士服務團”派遣擔任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副區長期間,經常利用空余時間參與到單位重點項目的處置。比如在苕溪重大污染事故調查中,每年難得一次回杭探親假,本想好好陪陪家人或能為愛人做點家務事,但在新聞和媒體中了解到這次苕溪污染事故影響了杭州市上百萬人飲用水安全后,他毫不猶豫參與到樣品分析中,由于污染物濃度極低且很雜,很難找出特征污染物,直至第二天凌晨才從一堆檢出物中搜尋到相關線索,經驗證后確認該類物質是水污染事故的元兇(事后現場調查人員根據研究結果很快就找到了肇事企業)。而連續作戰一夜未眠的他也到了返程的假期,當天就匆匆趕回了赤峰,類似這樣的情況很多,也舉不勝舉。下派回中心后,經常有熟人打趣他說:那邊配備了專職秘書,有單獨辦公室保障,還有專車接送,回來后是否感到不適應和失落感,是否覺得委屈。他總是笑著說“盡本分做事,無愧于心,如此足矣”。2014年11月19日浙江工人日報網以“最美勞動者”采訪了他。該報用了一句結束語:“劉勁松對自己充滿危險及在他人眼中艱苦異常的工作有著自己的執著與熱愛”。
現在的劉勁松同志更加努力,在環境監測事業轉型發展中將起到重要作用。用他自己的話說:愿為環境監測事業建設和發展貢獻青春。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