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質礦渣棉披上綠色外衣
中國絕熱節能材料協會近日發起了一項針對西部地區節能保溫建筑材料生產企業的調研,著重對陜西、重慶等地巖棉及礦渣棉的生產、銷售、使用環節進行了考察。結果顯示,很多打著“綠色環保建材”旗號的“巖棉”產品,卻是來自于當地“三無”小作坊生產的礦渣棉。
尤其嚴重的是,許多礦渣棉小作坊就建在國家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國家農作物培育示范區,甚至奶牛場和小學旁邊。據業內人士反映,在四川、云南、貴州等地區也存在著眾多類似的礦渣棉小作坊污染企業,而上述地區恰是長江、珠江、岷江等諸多重要水系的上游地帶。
劣質礦渣棉用于建筑
巖棉作為可靠的防火保溫節能建筑材料,是發達國家建筑外墻防火保溫的首選建材。礦渣棉作為巖棉的“近親”,同屬于礦物棉,其生產工藝與巖棉類似,但在成品性能上卻相去甚遠。小作坊礦渣棉產品質量差,防火性能、防水性能和耐久性等方面嚴重不足,帶來安全和環保隱患。
我國很多地方性法規條例也都明令禁止礦渣棉用于建筑外墻。但此次調研發現,劣質礦渣棉用于建筑外墻的工程案例比比皆是,血統純正的巖棉材料卻只占全部礦物棉市場份額的20%~30%,小作坊及其產品為何能占據市場?
隱藏在農村或山區
生產環節監管難。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僅在西安市區近郊,就散布著40余家礦渣棉作坊。在四川和重慶的崇山峻嶺中,也隱匿著生產礦渣棉的作坊50家。據了解,近一兩年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礦渣棉企業大多數來自河北,究其原因,是京津冀對大氣污染的嚴格管控,迫使他們到西部山區打起了游擊。
一個正規的巖棉生產企業要想取得生產許可,至少要通過工信部、工商局、稅務局、安監局、質檢局、環保局等一系列部門的審批。這些礦渣棉小作坊大多沒有正規的營業執照,或是通過注冊銷售公司的手段進行違規生產。由于這些小作坊全部隱藏在僻遠農村或是交通不便的山區,大部分又只在夜間開工生產,給群眾舉報和政府監管都帶來了不小的難度。
偷偷生產污染嚴重
這些礦渣棉作坊一般規模極小,遠遠達不到工信部要求的單線規模不低于2萬噸/年的標準,這勢必會帶來綜合能耗過高、生產效率低下等問題。相比其他正規的巖棉生產廠家,礦渣棉小作坊生產條件惡劣,沒有任何環保措施。在礦渣棉生產過程中會產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塵、廢水等綜合污染物,但是在生產區域卻未見任何脫硫、粉塵收集、污水處理等治污設備。夾雜著棉絮的未經任何處理的廢氣直排入空氣中,悄悄地為霧霾作出了“貢獻”。廢棄的礦渣棉散落在田地里,制膠用廢水也直排入河中。
銷售環節亂象叢生
調研顯示,這些礦渣棉小作坊每天連續作業,源源不斷地將質量毫無保證的礦渣棉板送往各大建筑工地。巨大的需求量是這些小作坊不顧國家法律法規、以環境為代價鋌而走險的源動力。那么,如此巨大的需求量背后,又存在著怎樣的利益鏈條?
在調研過程中發現,項目施工方一般會選購一到兩車正規廠家生產的巖棉,為的是取得質檢報告等一系列正規手續,逃避質檢、安監部門的檢查。剩余的則會選擇價格便宜一半以上的礦渣棉
來以次充好,在大大降低項目成本的同時,建筑物的質量卻沒有保證。
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利益的驅使。各級代理銷售人員層層克扣,都想在工程款中分一杯羹,最終導致質量穩定的優質巖棉外墻被替換為小作坊出產的礦渣棉外墻。
規范市場需要強力監管
由于保溫材料一般用于建筑墻體之內,在建筑完工時難以監理,因此,只能采取施工方送檢或是工地抽檢的方式,致使施工方有很多漏洞可鉆。監管環節不力也是導致礦渣棉板大面積上墻的重要原因之一。
健康規范的市場環境需要多方面共同協調努力,為此,業內人士也在積極推進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為綠色建材市場引入完整的行業考核標準,依靠法律手段來肅清行業內參差不齊的落后生產力。有專家提出,產品質量溯源體系的建立是很有必要的,假如在每一塊巖棉板上印制獨一無二的防偽條碼,以便在產品質量出現問題時,能夠追溯責任方或其他方式。
此外,從源頭上杜絕假冒綠色建材流向市場也是重要的一環,這不僅需要依靠行政力量開展專項整治,多部門聯合執法關停落后產能,也需要依靠群眾的共同參與,舉報身邊非法企業。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