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裝了"牙齒"的環保部門能啃下藥企污染"硬骨頭"?
環保執法部門,曾被認為是沒有“牙齒”的部門:即便監測到嚴重違背環保法規的企業,也“啃”不下硬骨頭。一則,是因為中國此前缺乏嚴刑峻法,環保部門有心無力;二則,是以GDP為核心的地方政績考核體系中,一切與之相違背的舉動都不免被邊緣化,環境執法也不例外。
在這樣的寬松背景下,制藥企業,尤其是原料藥生產企業的污染問題盡管屢有曝光,但往往能獲得寬大處理。就像中國制造業的整體狀況一樣,原料藥企在整個產業鏈的低端徘徊,走以量取勝路徑。有分析認為,全球超過70%的原料藥在中國生產。而受限于其特殊的生產工藝,生產過程中的廢水、廢氣、廢渣量大且成分復雜,治理投入成本高昂。
此前,中國的環保法規已經執行了2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在1989年年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并開始施行。此后的二十五年間,中國經濟固然突飛猛進,伴生的工業污染也日甚一日,環保法規卻未能與時俱進。舉例來看,之前環保法規對造成大氣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一直執行罰款“最高不超過50萬元”的上限。
違法成本低廉,治理成本高昂。兩相權衡,制藥企業做出寧被罰款不愿停產的“理性”選擇不難理解。
2015年1月1日開始執行的《環保法修訂案》被寄予厚望。這一修訂案取消了“最高不超過50萬元”的封頂,新增“按日計罰”制度,對持續性的環境違法行為進行按日、連續的扣罰。新發甚至規定,對情節嚴重的環境違法行為適用行政拘留,而弄虛作假行為的環境監測機構以及環境監測設備和防治污染設施維護、運營機構也需要承擔連帶責任。
武裝了“牙齒”的環保部門能啃下制藥企業污染這塊“硬骨頭”嗎?答案取決環保部門的執法意愿,背后更重要的可能還在于地方政府對經濟轉型壓力的承受能力。
浙江省臺州市,是中國原料藥重要基地。臺州市一度有2000多家制藥企業,其中大部分是中小型,甚至是手工作坊式的小企業,產品以原料藥和醫藥中間體為主。這些位于產業鏈低端的企業自然無從購置先進的污水、廢氣處理設備,當地污染嚴重。據中央電視臺的采訪,這里的執法部門自2011年已經開始著手從根本上整治醫藥企業污染問題,要求治理水平低下的中小藥企關停和退出。
臺州的污染治理行動,早于環保法修訂案出爐。臺州市整體經濟的向好,不必擔心環保執法對經濟造成過度影響,是地方政府敢于對污染企業做“外科式手術”的背景。按GDP衡量,2013年臺州市邁入全國前50強城市,位列第49位。2014年,臺州市在全國50強城市中排名提前一位至第48位。
這樣來看,臺州可能不具有充分的樣本意義。經濟“新常態”下,那些正在受到下行壓力的城市如何處理環境治理問題,才是更嚴峻的考驗。在2015年,我們將會看到地方如何在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之間做出艱難取舍。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