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大手筆投入三類生態修復工程
更新時間:2015-08-03 08:59
來源:
作者:
閱讀:947
為了保護珠海的自然稟賦,并對受損環境進行提升,近年來,廣東省珠海市大手筆投入,實施水體岸線修復、河涌整治修復、裸露山體復綠等工作,建立起一系列嚴格有效的管理機制。
大手筆投入三大類生態修復工程
珠海市以開展海岸生態修復為主線,著力抓好情侶路“一帶九灣”規劃開發。目前,珠海水體岸線總長度931.64公里,自然化水體岸線長度846.24公里,水體岸線自然化率達90.83%。
在河涌整治修復方面,珠海市在2012年就編制了《珠海市河流生態建設規劃》,要求河涌整治要盡力保持河道的原有自然岸線,加強河岸原生態植物保護,確保河道景觀與周圍環境相協調。
為改善水生態環境,珠海市全面啟動以前山河流域污染治理為代表的黨委、政府、人大“三個一把手”工程,以“涌中有凈水,沿岸有綠意”為目標,制定《前山河流域環境綜合提升工程方案(2013~2017)》,通過實施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截污納管整治、“三舊”社區更新、堤岸景觀提升、畜禽養殖清理“五大工程措施”和規劃統籌、部門協調、區域合作、共治共管、立法執法“五大非工程措施”,全面推進前山河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取得顯著成效。現在,前山河水質已達到地表水四類水體標準,部分河段達到地表水三類水體標準。通過整治,全市190條河涌和溝渠均落實管理責任,排洪渠臟臭和近岸水域污染狀況基本得到解決,河道綠化普及率達到90%。
在優化提升水環境的同時,珠海市著力抓好裸露山體的生態修復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對廢棄采石場及取土點進行整治復綠。截至目前,珠海已基本完成裸露山體復綠68處,完成整治復綠面積約356.4萬平方米,全市受損棄置地生態與景觀恢復率81.2%。接下來,我市將按受損棄置地生態與景觀恢復率100%的目標,全面恢復山體綠化,發揮生態及景觀環境效益。
用高標準管理機制保護生態安全
在實施生態修復工程的同時,珠海市也不斷完善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生態承載能力。
珠海市注重垃圾處理承載能力建設,集約化高標準建設東部華新生態環保園、西部中信生態環保產業園兩大生態園區,集中處理城鄉生活垃圾;建立完善“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的農村垃圾收運體系;建成海島垃圾收運系統,實現離島無害化處理。目前,珠海市生活垃圾產生量為每日2196噸,全部由國家一級標準的西坑尾垃圾填埋場、國家A級的垃圾焚燒發電廠集中處理,處理能力達到每日2300噸,無害化處理率為100%。
在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方面,珠海市嚴格實施《珠海市污水工程系統規劃(2006-2020)》,通過“供排一體、廠網打捆、特許經營”的投融資建設運營方式,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現污水管網全覆蓋,不斷提升城市水環境承載力。全市污水處理廠由2007年底的5座增加到現在的14座,總處理規模達每日66.4萬噸。同時,珠海市建成污泥處置中心,污水處理廠污泥基本得到無害化處置。
硬件日漸完善,管理機制等軟件也不斷健全。一是持續完善法制體系建設。珠海早在1998年就出臺《珠海市環境保護條例》,開創全國的先河;2009年修訂《珠海市環境保護條例》,首次將“生態建設”、“節能減排”納入其中;2014年施行《珠海市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成為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全國首部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法規。據統計,珠海市歷年來共頒布、修訂11件次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及6件次地方政府規章,為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了堅實的法制保障。二是堅持生態優先規劃城市發展。珠海市先后編制《珠海生態市建設規劃》、《珠海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劃定生態控制線,確保受保護生態用地不少于1000平方公里。
珠海市健全的生態環境應急體系是軟件建設的一大亮點。該體系包括成立了市、區兩級應急委及應急辦組織機構,組建了1個市級專項指揮部;制定實施《珠海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先后出臺了應急值守、突發事件處置流程、突發事件信息報送標準等制度。此外,還建成12000平方米國內一流的環境監測監控中心,運用網絡和數字遠程傳輸技術、自動監測技術進行實時監控,確保城市生態環境安全。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