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水十條”時代 水體治理戰術“叫板”黑臭河
更新時間:2015-08-04 17:20
來源:中國環保在線
作者:
閱讀:1111
河流不流,緣于河水體系遭到破壞。當前,我國污水處理率不斷提高,但城市水體黑臭現象卻依然存在,成為政府和公眾普遍關注的環境問題之一。
到2020年,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
這是國務院發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對黑臭水體治理提出的明確要求。城鎮區域黑臭水體不僅給群眾帶來了極差的感官體驗,也是直接影響群眾生活的突出水環境問題。當務之急,就是要認清其成因并采取有效治理措施,消除黑臭。
“‘水十條’目標任務難度最大的是城鎮黑臭水體的治理。”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此前如是說道。
“黑臭水體”成了“水十條”發布后最親民的環保話題。一廂,如何吸取前車之鑒,為城市留下更多的河流,維系好每一條河,成為這一輪城鎮化過程中必須正視的挑戰;另一廂,黑臭水體治理目標也是城市普通居民可以切身感受的一項環境指標。
城市河流黑臭的原因不僅僅是工業廢水排放,伴隨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人口成倍增長,生活污水的排放也成為了城市河流污染的重要來源,尤其是在城鄉接合的區域,河流承載壓力相對較大。
水體黑臭主因:缺氧與富營養
水體黑臭主要是水體缺氧造成的,同時也與水體富營養化和底泥沉積有關。
一項國家重大水專項相關研究結果表明,當溶解氧降低到2.0mg/L時,水體將處于缺氧狀態。當溶解氧為3mg/L~5mg/L時,水體中有機污染物和氨氮含量一般也會超過地表水Ⅴ類標準,呈現有色有味狀態,但有水生生物存在;當溶解氧大于6mg/L時,水體處于有氧狀態,有機物降解和氨氧化速率顯著增加,水體開始具有自凈能力。在以污水處理廠為主要水源的地區,比如海河流域,來水中部分生物為難以降解的有機物,BOD接近零,COD和氨氮即使通過自凈,也難以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的要求。
為此,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司長熊躍輝指出,城市河道的黑臭治理,要遵循“外源減排、內源清淤、水質凈化、清水補給、生態恢復”的技術路線。其中外源減排和內源清淤是基礎與前提,水質凈化是階段性手段,水動力改善技術和生態恢復是長效保障措施。
與此同時,建立以溶解氧為核心指標的評價體系;先截污后修復,以綜合手段治理;改善生態條件,讓水流動起來;構建岸邊綠化帶,增強水體自凈能力。
4千億黑臭水體治理市場
再掀治理戰術層出不窮
在嚴峻的問題和艱巨的目標下,黑臭河治理主體的市場空間和關注度也被相應放大。
黑臭水體治理是“水十條”的重點內容之一。為完成“水十條”目標,業內月前算過一筆站,我國地級市及其建成區以1000估計,每個區平均20條中小河道,每條河道平均2000萬投入計,到2020年全國黑臭水體治理市場規模約為4000億,黑臭水體治理市場空間廣闊。
黑臭水體治理市場的大爆發,也在業內掀起了新一輪對黑臭水體治理戰術的探討。有業內表示,針對已受污染的河流、湖泊水體需根據不同的治污條件就近進行有針對性地水環境修復治理,其中黑臭水體更需及時處理,控制其污染擴散。
“但由于管網布局的限制,污水處理廠往往不能及時、準確地處理這些多樣化的黑臭河。”該業內人士解釋,通過新建或者改建污水處理廠、加強推進雨污分流和管網建設,促使污水都進入管網和污水處理廠,是長期的“陣地戰”形式。
而另一種“游擊戰”思路則是,“針對短期內不能進入管網和污水處理廠的污水,通過小型臨時污水處理設施進行應急處理,同時對已污染的城市水體進行截流,經應急設備處理消除黑臭后排放。”該業內人士進一步建議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